白马走过天亮:人的成长多半如此,积攒尘屑视为珍宝,舍弃珍宝视为尘屑

文图 / 左叔 我先前读过“海峡彼岸”写作者言叔夏的《没有的生活》,再读这本《白马走过天亮》,就发现阅读的“顺序”反了。一个写作者的个人成长,以及在写作上的成长,在两本书之间还是留下了明确的印迹。 《没有的生活》成书时间,在我的判断里是要晚 ...
文图 / 左叔 我先前读过“海峡彼岸”写作者言叔夏的《没有的生活》,再读这本《白马走过天亮》,就发现阅读的“顺序”反了。一个写作者的个人成长,以及在写作上的成长,在两本书之间还是留下了明确的印迹。 《没有的生活》成书时间,在我的判断里是要晚 ...
读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这一本《明智的孩子》,脑海里常常会回忆起很久以前,借用诗人戴望舒的《我的记忆》做的广播节目片头。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 / 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 它生存在破 ...
世间万物,始于心,终于心。 文图 / 左叔 读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的这一本《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期间,我去参加了一场线下的读书会。读书会当晚推荐了另一本与“人生哲学”相关的书籍。在谈及感受的时候,我举了稻盛和夫先生这本书当中的一些例子 ...
文图 / 左叔 我其实是不大读悬疑类的作品的,尤其是悬疑类的纪实作品。我一直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总是认为有些悬疑是“人为制造”的。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为了写作的“生动”,故意在相关信息的“释放”的顺序上做一些调整,从而“制造”出悬疑的效 ...
文图 / 左叔 读对岸作家言叔夏天的这本《没有的生活》,我总体感觉与写推荐序的韩丽珠近似,有着一种“之间的风景”,“在小说与散文之间,在现实和虚构之间,在亲密和疏离之间……”除此之外,我还能读到朱天文或者朱天心这些对岸的作家,在她写作里“穿 ...
文图 / 左叔 很多仓促间发生的事情,要等到情绪真正平复了之后,才有能力组织语言将它说出来,而在发生的那个当下,人是木然的,迟钝的,也许能够感受到千头万绪,却没 有办法从起伏巨大的情绪里面挣脱出来,能够平静地谈感受、谈收获。读袁凌这本《生死 ...
文图 / 左叔 九月中旬,收到这本《自然笔记》时,天还蛮热的。傍晚下了班之后,出门遛狗走上一大圈再转回来,天色还没有黑透,走动一大圈,回来的时候,脖颈处仍旧有点汗涔涔的。路过小区门口的快递柜顺道取了包裹,其中就有这本书,书封有些“芜杂”,但 ...
文图 / 左叔 读高铭的《狂想代理人》第一感受是“爽”,这种“爽”不是读者读起来的的“爽”,而是同样身为写作者羡慕的、肆意写作上的“爽”,似乎有一个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阔且没有无界的“自由”让高铭给捡着了,那是一种“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文图 / 左叔 很久没有读过如此扎实的书了。前前后后花了两周的时间,记了有30多页的笔记,但是等到我想要沉淀下来写些什么的时候,才会更为强烈地意识到,这本书的“体量”已经超出了我的阅读能力之外,我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口,来整理一下自己的收获 ...
文图 / 左叔 中国人常有“盖棺定论”的思维模式,所以我们很少会有机会,会将一个故事从结尾处开始写起。美国畅销书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这本《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却是一个从“结局”处落笔的“现代寓言故事”,讲述一位垂垂老矣、独居多年的美国老 ...
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 文图 / 左叔 这读本《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的时间点,是“霜降”已过,“立冬”未至的“双11”前,游戏套路年年革新,搭楼撸猫一通折腾,最后落到手只有 ...
文图 / 左叔 这几年读翻译过来的诗作,总是一如既往地迷失在芜杂的意象之中。读这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低产”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译作全集《沉石与火舌》同样也是如此。我总是带着过往阅读其他文体的经验,去理解诗作当中的一些本应该留下“ ...
文图 / 左叔 汪曾祺先生与张爱玲女士同岁,都是1920年生人,今年是他们诞辰100周年,所以今年“纪念”形式的作品会相对比较集中。前不久,我刚刚读完他的“辑集”作品《宁作我:汪曾祺文学自传》。说是“文学自传”,但汪曾祺先生没有为自己“立过 ...
- 文图 / 左叔 读美国作家米歇尔·里奇曼的小说《完美婚姻》时,脑海里闪过汪曾祺在他关于文论的书作中,常常提到他的恩师沈从文在引导学生创作人物时,经常说到一个“原则”那就是“要贴着人物写”,觉得这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就算隔了不同时代 ...
文图 / 左叔 这本由英国社会学家、作家、伦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安·奥克利撰写的《看不见的女人》,读下来最直接的感觉是看了一篇篇幅相当长的社会学论文,而且在论文中间又穿插了一个纪实采访手札,各式各样的家庭主妇讲述着她们的人生际遇。 这是一种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