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福神与曼陀罗山:文明因为交流互鉴而生生不息

[日] 陈舜臣 著 / 盛凯 译 / 七福神与曼陀罗山:陈舜臣随笔集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试读购买 / 电子书资源库

文图 / 左叔

读到陈舜臣的这一本《七福神与曼陀罗山》完全是意外。我在挑书的时候,误将他的名字与此前读的另一位作家徐则臣搞混了。

买书的时候,我还挺纳闷的,我的这位连云港东海的“苏北老乡”几时有了日本国籍?等到拆了塑封回家一看,此“臣”非彼“臣”,扉页照片显示这位“臣臣”是个老先生。

“既来之,则安之”,读书也是一样的吧。意外撞上了,再如何地出乎意料,耐下性子深入地读一读,其实也是有收获的。

这本《七福神与曼陀罗山》是一本由报章专栏集辑成册的书,所以书中所集成的诸多“零碎”的文章所能透露的、关于陈舜臣先生的背景信息并不是特别的“系统”。

我根据有限的信息,得出了他“身份”的初步印象。他应该是旅日华裔,因为当年父辈在日本从事贸易生计,而后在时代动荡之中曾经在中国台湾生活过一段时间。最终,他成为一名作家,除了小说的创作,应该也有人类文化、文明历史方面的著述,或许还曾经创作过戏剧作品。

作为在日本主流报章上刊载过的专栏文章,这本书里所收集的很多内容都与中日文化渊源相关。我觉得他是一个拥有超越“国界”视野的作家,这个显得更为宽泛的视野应该也是因为成长过程中,介于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特殊经历造就的。

文笔里既看得出他对自己的“根”的认同,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自己“枝叶”的足够了解。很多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中的典故,我也是第一次借一个外国人之笔才了解其中似懂非懂的部分。当这些文字面对日本人时,类似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增进中日文化的交流,应该是有非常积极的价值和意义的。

作为有时间跨度的专栏文章集辑,难免不会遇见前后“重复”的一些细节和内容,但我觉得这得这种“重复”本质也是写作者自我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的不断输出与强化。

陈舜臣先生在书中其实有反复提到中国历史中的元朝,认为“在约一个世纪的鼎盛期,蒙古帝国带了世界和平,可称为‘鞑靼和平’,由此开启了以一种势力维持世界各平的先河”,但元朝在我的基础教育所接受到的相关知识是非常“稀薄”的。因为“无知”,所以会有些“偏见”,我相信很多人应该与我有类似的问题。

陈舜臣先生所欣赏的,应该是文化交流互鉴过程之一种近乎“理想”的状态。“到了成吉思汗的晚年时期,蒙古帝国吸收了蒙古族以外的各种元素,可以说有超越民族政权的倾向。色目人主要管理经济,但也有很多粟特人和伊朗系人……跨越人种任用人才,坦率地接受他们的进言,我想这也是源于游牧民族的开放性。”

“中国的少数民话王朝最后大多被汉族同化了”,唯有蒙古族是一个例外。“‘像风一样来,像风一样去’,很多人如此评价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蒙古族人,因为他们没有被汉文化同化,同时也没有给中国留下了什么。但也有人像鲁迅一样评价,蒙古的气度大大地刺激了中国,使国人清醒……”

我觉得这些文字里有陈舜臣先生内在价值取向的理想化投射,作为一个穿行在两个不同文化之中的写作者,他的身份超越了“国界”,像他所描述的“冲绳岛民”一样,企图拥有“地球人”的视角来看待现如今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森森壁垒和冷冷敌意。

我虽与陈舜臣先生所持核心观点略有出入,但我始终坚信,人类文明一定会在丰富多彩的交流互鉴之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