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在是个I(内向)人这件事情上,曾经收获过很多意外。鲜人会有人觉得在公众场合不犯怵、表达自如的人,还不够E(外向)。其实,自从知晓有这MBTI(16型人格)这套工具,前前后后也做过很多次,基本上维持在INFJ(提倡者,俗称“绿老头”)这个类型上,传闻之中I人之中最E的那一拨。
私以为,INFJ人群在社交环境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热络,是非常表面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是其成长过程之中,不断自省、持续完善之后,相对成功的社会化功能。于己而言,比起对人际互动的心理抗拒,周遭环境的微妙变化、降至冰点、打破僵局等等尴尬,更为令人感到不适,何况还有F(情感)这个标签在。
理论上MBTI是会一直变化的,就像人的个性一样的,在维持恒定性上保留变化的可能性。在青年少成长期,MBTI类型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进入到心智成熟的阶段,就会相对恒定些,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外部压力和环境骤变,变化可能会是微乎其微的。
不知道其他理论是如何解释的,在自己的认知里,所谓的I,是一个人的“向内求”,他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间的适配与融洽,是可以不借助于外力的,更多的是通过对自我的探索来完成的。确实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撑,但起关键性作用的,仍旧是自己内心里相对本真的内核。
一个人最终成为INFJ,可能有几个比较关键性的要素,最为关键的一个生理构造的问题,从小可能就不是一个“气血旺”的身体条件。E人持续向外,是需要大量的耗能,而I人可能身体无法负荷和支撑这样的能量消耗。肉体的节能模式要求人I,人不得不I。
J(判断)这个标签,应该不是天生,多半与应试教育长期的规驯有关吧。在计划性的事情上尝到了甜头,自然会正向激励人克服惰性,持续保持。结构化的,有序的事情令J人有安全感。规律被打破、习惯被左右,由此引发的焦灼感,会令J人感觉到窒息。在合作之事上,表现得不够靠谱,玩滑脱了,极容易被J人一秒拉黑。
对于N(直觉)这个标签的理解,个人有三个来路,一个是读书的时候接触审美相关的课程,由文学领域的审美,拓展到泛艺术领域的审美;另一个是工作后接触心理学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二者都是需要站在细节之上的,以更为宏观的视野来审视平淡生活的。再一个,就是养成了长期以码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习惯。码字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思考的过程,是对细节的分析、琢磨、转化、表达,在复杂的样本之中寻找某种规律性。
F(情感)这个标签,私以为它既是强过旁人的铠甲,又是困住自己的软肋。敏锐感知、广泛共情,可能在人际关系、事业发展上有一些助力,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一种人际间的消耗。为了避免过度消耗,需要去做一些转移专注力的事情,比如阅读或者码字。共处时热络,毕业分开或者调换工作后,关系断崖式降温基本上常态。不熟悉的时候,容易有隔膜感,熟悉了再分开,容易有边界感,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
你我虽是社会动物,身处于某些融洽的人际关系之中,会找到安定的依存感,但更多的时候,说白了还是与自己相处的机会更多。三不五时地停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知道哪些是业已拥有的,哪些是即将失去的,哪些是觉得舒服的,哪些是感到不堪的,不去跟自己的无能为力较劲,保持住圆融且净明的心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