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人生静置久了便能看见沉积物,拥有通透感

这是我读诗人、画家二冬的第二本书,上一次读《借山而居》时曾经感概:一个人要以怎样的方式,来跟我们这个周遭的世界和解? 需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某个微妙的平衡点。现实中恰好有一条地方,有一身长技,既可以安放自已的灵魂,同时也能让肉身得到庇佑,太难了! 我是无法做到像他那样,先择在终南山租一座农家小院生活,而且一住就是几年。年纪越大,我越不吃不了旅途劳顿的苦,喜欢在周遭熟悉的 ...
悦读:在纸质书籍日渐淡出的年代,阅读的乐趣依旧无可取代
这是我读诗人、画家二冬的第二本书,上一次读《借山而居》时曾经感概:一个人要以怎样的方式,来跟我们这个周遭的世界和解? 需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某个微妙的平衡点。现实中恰好有一条地方,有一身长技,既可以安放自已的灵魂,同时也能让肉身得到庇佑,太难了! 我是无法做到像他那样,先择在终南山租一座农家小院生活,而且一住就是几年。年纪越大,我越不吃不了旅途劳顿的苦,喜欢在周遭熟悉的 ...
文图 / 左叔 如果你觉得《愚蠢的人类》这个书名挺有“攻击性”的,不妨先看看这本书的英文书名《HUMANS A BRIEF HISTORY OF HOW WE F**KED IT ALL UP》。怎么样?纵使打了星星号,加了哔哔消音后期特效,也抹不掉的一股子“酷劲”,对吗? 然而,如果你是怀抱着看一场专门针对全人类的“吐槽大会”的话,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有那么一点小失落,因 ...
文图 / 左叔 这几年,读学者型的作者出版的书籍大致有两类“普遍的”感受:一类感受近似于我此前读李强的《当代中国社分层》,偏向“专著”读起来有“门槛”,有些我个人原有知识体系范围之外的“统计学”的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难以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涉及的那几章,我只能草草地翻过。 另一类感受就比较接近于我刚刚读完的这一本,来自复旦大学的史学家葛剑雄的《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 ...
文图 / 左叔 读完英国作家昂加利·Q·劳夫的《追星星的孩子》,我便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愿望,期待终有一日它能翻拍成电影。 为什么不是电视剧集或者舞台剧的形式?可能是站在目前整个故事的文字体量、“冒险式”的故事主题、场次调度以及角色关系等因素的考量,越读越觉得刚刚好是一部电影的“基本配置”。不知道作者昂加利·Q·劳夫在写作之初,是不是就曾经考虑过影视改编版权的问题。 当然除了这 ...
文图 / 左叔 读这本书《认知觉醒》,有一种很特别的体验,那是读着读着就会觉得,作者周岭提到的某些“方法论”,自已不是在以往的工作学习之中曾经试过的,就是眼下阅读、写作时正在采取的“工具”。我以为这些方法,只是我自已在多年的实践之中摸索出来相对适用于自已的“个性化”方法,并不曾想到这些“方法论”居然还有“理论支撑”。 讲“认知”这样的概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鸡汤”或者“成功 ...
文图 / 左叔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跟我一样,对于西方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回答“知识竞赛”题目时,能够在一众的选项之中,排除掉其他“明显不对”的“干扰项”,指出这位创作者“经典作品”“独特理论”正是这道题的正确答案。 可是,除此之外,我们对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位创作者得以拥有这样的作品、这位创作者在写就经典作品前后创作过的其他作品长成什么样,彼此有没有关联 ...
文图 / 左叔 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家安·泰勒的这本《时间之舞》挺有意思的,她的这本书只撷取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四个片断,1967、1977、1997、2017这四个年份的剖面,也就是故事里面的主人公薇拉的10岁、20岁、40岁、60岁。至于这四个年份之间的启承转合全部被隐匿了。没有线索,也无从知晓。 在10岁的这个故事里,主人公薇拉有一个情绪不太稳定的母亲,一个忍辱负重的父亲 ...
文图 / 左叔 华人文化多半还是敬畏生死的,这大概也是我们鲜少能够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看到有把“做白事的”拿出来的说事的原因。上一本有印象的作品,是有些“天津贫嘴风”的《白事会》,虽是生死事,但下笔却是黑色幽默的调侃,总让我觉得现实生活未必如此。 前不久,在电视剧《流金岁月》里看到“谢宏祖”的小跟班“小鹤”,被安了一个祖传“一条龙”的角色设定,恰好跟被人排挤的“宝妈”凑成了一 ...
文图 / 左叔 我先前读过“海峡彼岸”写作者言叔夏的《没有的生活》,再读这本《白马走过天亮》,就发现阅读的“顺序”反了。一个写作者的个人成长,以及在写作上的成长,在两本书之间还是留下了明确的印迹。 《没有的生活》成书时间,在我的判断里是要晚于《白马走过天亮》的。虽然,有可能在“引进发行”的时间上是不分先后的,但在一个写作者的个人成长历程中,却无法回避掉这些“前来后到”的印迹 ...
读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这一本《明智的孩子》,脑海里常常会回忆起很久以前,借用诗人戴望舒的《我的记忆》做的广播节目片头。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 / 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 /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 / 在压干的花片上 / 在凄暗的灯上 / ...
世间万物,始于心,终于心。 文图 / 左叔 读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的这一本《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期间,我去参加了一场线下的读书会。读书会当晚推荐了另一本与“人生哲学”相关的书籍。在谈及感受的时候,我举了稻盛和夫先生这本书当中的一些例子。现场的其他读者朋友听完之后,内心应该也有戚戚然。 稻盛和夫先生童年体弱,一直生活在肺结核遗传的阴影之下,父亲、兄长等家人在照顾染病长辈 ...
文图 / 左叔 我其实是不大读悬疑类的作品的,尤其是悬疑类的纪实作品。我一直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总是认为有些悬疑是“人为制造”的。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为了写作的“生动”,故意在相关信息的“释放”的顺序上做一些调整,从而“制造”出悬疑的效果。 就带着这样的“陈见”,我开始读知名公号“没药花园”创始人何袜皮著写的这本《迷案重现》。书中所涉的八个迷案,我只对《寻找章莹颖》有印 ...
文图 / 左叔 读对岸作家言叔夏天的这本《没有的生活》,我总体感觉与写推荐序的韩丽珠近似,有着一种“之间的风景”,“在小说与散文之间,在现实和虚构之间,在亲密和疏离之间……”除此之外,我还能读到朱天文或者朱天心这些对岸的作家,在她写作里“穿行”过的印迹。 这种“穿行”多半是由阅读达成的,欣赏某位写作者,然后大量的阅读之后,某些东西会留在后世写作者的指尖。这感觉,就像一支原先 ...
文图 / 左叔 很多仓促间发生的事情,要等到情绪真正平复了之后,才有能力组织语言将它说出来,而在发生的那个当下,人是木然的,迟钝的,也许能够感受到千头万绪,却没 有办法从起伏巨大的情绪里面挣脱出来,能够平静地谈感受、谈收获。读袁凌这本《生死课》的同时,我在现实生活中也在经历着“生死课”,所以整个阅读的过程拖得很长漫长。 月初刚开始读这本书不久,我的外公出了些意外,拖了几日终 ...
文图 / 左叔 九月中旬,收到这本《自然笔记》时,天还蛮热的。傍晚下了班之后,出门遛狗走上一大圈再转回来,天色还没有黑透,走动一大圈,回来的时候,脖颈处仍旧有点汗涔涔的。路过小区门口的快递柜顺道取了包裹,其中就有这本书,书封有些“芜杂”,但是那种令人心情放松的“芜杂”。 一边随着狗四处晃荡,一边翻看着这本书,然后在房子前排架空的人行中庭小花园处,遇到了我家三只猫里最为“黑壮 ...
文图 / 左叔 读高铭的《狂想代理人》第一感受是“爽”,这种“爽”不是读者读起来的的“爽”,而是同样身为写作者羡慕的、肆意写作上的“爽”,似乎有一个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阔且没有无界的“自由”让高铭给捡着了,那是一种“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痛快感。 接下来更为明确的第二感受就是“杂”,太杂了,21个短篇除了“开脑洞”的风格有些相近之外,其他的创作背景、文笔调调、故事情节彼 ...
文图 / 左叔 很久没有读过如此扎实的书了。前前后后花了两周的时间,记了有30多页的笔记,但是等到我想要沉淀下来写些什么的时候,才会更为强烈地意识到,这本书的“体量”已经超出了我的阅读能力之外,我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口,来整理一下自己的收获,只能茫然地面对那些记得洋洋洒洒的笔记。 我有稍微冷静一下,想想自己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要读这本书。每年我都会读一些自己并不熟悉领域的书籍, ...
文图 / 左叔 中国人常有“盖棺定论”的思维模式,所以我们很少会有机会,会将一个故事从结尾处开始写起。美国畅销书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这本《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却是一个从“结局”处落笔的“现代寓言故事”,讲述一位垂垂老矣、独居多年的美国老兵,在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游乐场,因为求助一位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而牺牲。故事的主轴发生在他死后,却又以这样一轴回溯了他充满波折的一生。 这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