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牧场:答案永远都在实践与书写里面

文图 / 左叔 2019年,我在“微信读书”上以“听书”的方式读完了李娟的这一本《冬牧场》,当时也没有写下一两句感受,只留下一些影影绰绰的余味在脑海里。 对于我而言,“听书”是一种极为新奇的阅读方式,但也是最终被我放弃掉的阅读方式。从纸页阅 ...
文图 / 左叔 2019年,我在“微信读书”上以“听书”的方式读完了李娟的这一本《冬牧场》,当时也没有写下一两句感受,只留下一些影影绰绰的余味在脑海里。 对于我而言,“听书”是一种极为新奇的阅读方式,但也是最终被我放弃掉的阅读方式。从纸页阅 ...
文图 / 左叔 大概十年前,我有一段赋闲的时间,在那个时候参与蛮多的社会活动,每天接触不同的人,都是全新的拓展。这样的机缘,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 在那段赋闲时间之前,我参与了一份本地杂志的编撰项目,可能也就是因为有这些项目在手的关系,人脉关 ...
文图 / 左叔 大部分普通读者应该跟我差不多吧,人生若无意外,大概率不会读到这本书。身为家长,可能会极易被这本书的标题《帮孩子超越极限》所吸引,同时也许会对这本书的副标题“ABM神经运动疗法”感觉到困惑。 我跟你们一样,没有人生中的意外蔓生 ...
但是我一直没有被迷惑,从来没有,如同河流,在最深的夜里也知道明天的去向。 ——余秀华《你没有看见我被遮蔽的部分》 文图 / 左叔 可能是知识壁垒的问题,或许是阅读的习惯的问题,当然也极有可能是春日里心浮气躁的关系。读苏力先生的这一本《是非与 ...
图文 / 左叔 名物研究是我之前完全没有接触的概念,透过扬之水先生的这本《名物研究十二题》才对这个学科有所了解。所以这一本书,对于我个人而言算是一本“拓展之书”,原有的认知体系被“撑开了”,进而发现诸多“织得还不够密”的地方。 读完这本书, ...
文图 / 左叔 我的故乡叫高邮,建城史大概有两千多年,相传是秦始皇在此设邮驿,进而形成了城池,它也是中国两千多个县里面,唯一名字直接与“邮驿文化”直接扯上关系的小城。大概也就是这个原因吧,我才会在万千选择之中,读到了《漫邮记》丛书。说到底, ...
文图 / 左叔 我觉得这本书写得挺好的,尤其是对于一本声称自己是“哲学”的书来说。至少让你能够读得下去,我花了五天左右的时间,完成了380多页的阅读,从某个层面也验证了所谓的“流畅度”。就像邹振东先生自己讲得那样,一个写“传播”的书,还没有 ...
文图 / 左叔 杨天真的文笔,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这一点,其实之前在看她在采访或者主持时的口头表达时,就能感受得到一丝蛛丝马迹。她表达的内容中,有比较明确的心灵探索方向,以及文白夹杂的风格,这在很多同业者中是比较独树一帜的。 虽说如此,我内 ...
文图 / 左叔 这本书读完之后,总有一些脑袋空空的感受。在读这本书之前,偶尔会关注社会学动向的我,会一直听这个名字,会在争议话题里面看见她的身影,也知道是她是王小波的遗孀,却迟迟不曾读过她的文字。她留给我的印象,是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一个形象 ...
文图 / 左叔 伞松的这一本《晴川·漫游集》,更像是一个创作者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随手记录,最后集辑成册的作品。初读的时候,感觉上一句和下一句哪里都不挨着,潜下心来看看,便能慢慢地感受到其中“浑然天成”“自成一体”的内在关联。千丝万缕,不便明 ...
文图 / 左叔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样,现在碰到什么不解的问题,或者某些是似而非的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去“百度”,而是打开某个AI大模型的应用,问问大模型有没有什么答案可供我参考的。比如“风”,我想知道它的科学定义,亦想知道在文学创作领域,有 ...
文图 / 左叔 这是一本落在“纸面上”的人物访谈,在我的认知里,是比较鲜见的。因为在现如今的媒体环境里,人物访谈的电视节目都已不多见,能够集齐如此多不同创作方向的写作者,最终做成一本书,本身也是一个非常规的操作。 之前做《超级访问》的李静还 ...
文图 / 左叔 西南联大这套丛书入手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印象中是在疫情刚起不久的辰光里。平时手头上就有很多杂书,轻薄且易读,丛书想要开头读,又不想半途而废,往往需要一点点勇气和机缘。到了今年岁末,也真的是进入了书荒的阶段,所以才把那一套丛书 ...
文图 / 左叔 在我的认知里,“文化”一词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既可以包涵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同时也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以有微观上体察。大概是怀抱着这样的期待,我所向往的《西南联大文化课》应该是一个“洋洋大观”式的作品。但这种以“各家”“讲义” ...
文图 / 左叔 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最先我是从“文学课”开始读起的。读到“国史课”便觉得这一本与那一本之间的“关联度”了,若是先读“国史课”,可能读“文学课”则有更为宏观一些的视角。文史不分家,在这本丛书的脉络关系就很为凸显了。难怪要以“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