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之家的点心日:人活一世的意义,是由被我们惦念着的人所赋予的

[日] 小川糸 著 / 廖雯雯 译 / 狮子之家的点心日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博集天卷 / 试读购买 / 电子书资源库

文图 / 左叔

译者廖雯雯在《译后记》中如是写道:“对这本书的态度或可如此。最好待夜深人静时,捧一杯白水,周遭无星辰、无月色、无虫鸣、无乐音,只有你与深深海域,然后一灯如豆,照出书中瑰妍幻境。”

读完小川糸的这一本《狮子之家的点心日》,再代入译者廖雯雯在《译后记》里面提及到的个人际遇,自然也就知道这样“与自己孤独面对”的场景与这本书是完全契合的。只是这样的“场景”很像是中药里的药引子,与什么无根之水,几时之露一般的难求。

我是在极为奔波的人生“场景”里读完了这本《狮子之家的点心日》,初一打开的时候,会觉得意外,因为这是个与死亡相关的故事。虽然我此前读过《父后七日》《白事会》这样的作品,但此类作品作品的视角都是“留下来”的生者的,而这本书的视角是“死者”自己。

这本书的“叙述者”视角,是一个罹患癌症,决绝不仰面天花板而死的年轻女子。在得知不治之后,她决定选择以体面的方式告别人生,去往一个岛屿上的临终安养院。短暂而温暖的人生最后一程,我能够在字里行间里感受到一个生命努力地活着,在拼命放大细节、延宕时间流逝的叙述里,无可避免地走向了人生的终末。

我不曾读完此类主题,同样也觉得此类主题在文字呈现的表现上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难度在还原,人生最后迷离的体验,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死而复生”,想要拿捏出“弥留”之际的幻像感,我觉得还是极容易跑偏的。还有一个难度,在于叙述者以“我”作为“第一视角”后的有限性,因为不是“全知”的“第三视角”,很多话无法直说,况且当讲述者“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故事的主题难以得到升华。

于是,在女主角离世之后,故事在结尾有了一辑“番外”,这一辑“番外”里有代表包容的妹妹对于逝者的想念与缅怀,有代表温暖的看护者对逝者的理解与认可,还有代表爱意的年轻男子对于逝者的感念与释然。虽然“番外”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但在这个故事主题和架构里面,也是不得已的办法。总归要将主题交待清楚,跟一个剧一样,不明不白地死掉了主角,最后还要弄个MV剪出一段大团圆的结局来。

技术层的问题探讨完了,想说说这本书当中心灵层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每个人对于人生最后一段路该怎么走的问题。我觉得去山海之间安放自己或者面对天花板间在过度治疗中结束人生,都是极为自然、遵从每个人内心的选择,并没有什么所谓的高下之分。我们敬畏死亡的背后,或是因为“前路”未知,或是因为还有不曾了结的遗憾。

我相对比较认同在“番外”中被点破的主题。人活在世,犹如蜡烛。“一旦燃起烛火,只能静待蜡炬成灰的时刻”“生,即意味着成为某人的光”“消耗自己的生命,化作他人的光”。我们的一生的价值和意义,很多时候是由被我们爱或惦念着的人所赋予的。若是对他们无虞,怕也是走的坦然。

当然,也有一些人,一生只过爱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