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累赘该放的放,是必需该背的还得背

文图 / 左叔

车去送修,又重新做了改色,前前后后大概有一周多。一开始,颇有一些不便感,觉得去哪里都会有些瞻前顾后的想法。久了,也就适应了,看出来一些不必要来。尔后发现,便与不便,都是人非常主观的认知。

平日,包里会放书、本子、笔袋、PAD、充电器、耳机等琐碎。尔后,还要塞个充电宝或者笔记本电脑,有些大部头的精装书,还是有些分量的。若是开车,出门、下楼、走到车边的那几步其实还好。等到要走去公交站、挤上公交车,下了车还要再走这般远,如此负重便觉得是多余了。

关键是,平日这些东西都是消磨、填堵时间缝隙之用的,并不是每天一定有机会能用上的。日日背来背去,不觉得累,多半还是因为开车的关系。按“常备”“携行”“机动”等标签重新分类了一下日常细碎,每日预估一下时间安排的可能性,将出门的大包也换成了小袋,东西一下子就精简了不少。从前觉得,缺了谁都不行的,回头看看,忍忍也就过去了。

与之相比,送修之前,从车上拿下来的东西,也好不到哪里去。来接车的,叮嘱贵重物品,要自行保管。其实也没有什么贵重的,只是怕彼此说不清楚罢了,不拿下来,徒留负担给别人。后备厢里,有出行用的头枕、毛毯、衣物以及平日里几只替换的手袋,还有取回未拆的快递,一忘就是大半年。

平日背的是一个极大的托特包,直统统的,没有任何分隔,随便塞东西,也特别能装。偶尔去逛街或者约朋友吃饭,会背或拎只放放手机、卡包或者纸巾的小包。为了方便购物,小包里还会放折叠好的环保袋。看到如此“一环套一环”的人,就知道骨子里是有多害怕没有“预见性”这样的bug了。这毛病,看来得改!

钱好挣、没压力的那几年,也失心疯买过几只。公文包,自然也没有什么机会和场合拎出门,放在衣帽间里面吃灰,每到梅雨季还得花时间去打理一下,回头看看毫无必要、纯纯的浪费。没有场面要应付,日常通勤压根不配用上精心搭配,别说拎哪只包了,入了秋冬一件外套能撑一周,凡事以自己舒服为前提,应该可以归类于“谁也不想取悦”那拨人的普遍心态吧。

穿夹脚拖、拎奶茶袋,又不是不能上这个班。车取回来,人还是要养成定期理一理的习惯,是累赘的,该放的放,是必需的,该背的还是得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