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任何一个组织或团队,都无法避免在“草创期”后,创新乏力,规则膨胀,流程冗余、人浮于事、日渐僵化问题。保持适当、合理的人员流动性,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解此类问题的办法。
一只瓶子,装了点河水。一开始总归是泥沙俱下、略显浑浊的。静置一段时间,分层就会日渐明显,水变清澈了,也变平静了。若没有外力干预,上下层级之间极难实现逆转。当身居底层、奋力上游,变成了不可能,那就真的到了不得不摇一摇、晃一晃、挪一挪的境地了。
看起来只是换了一个“领头人”,但实际上背后的运作机制是目标的重定、规则的重塑、组织的重构以及团队的重建等一系列的动作。“改”是最为普遍的关键词,从方向到制度,从流程到人,都得“脱一层皮”,至于先后的顺序,考验的其实是“领头人”有没有带脑袋出门。
目标的延续性,很多时候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即便真要延续,通常会以一个更为宏观的远景,作为延续的主导方向。仔细推敲一下,多半都是“虚有其名”“前功尽弃”的。鲜少会有人,拿着前人放上天的“卫星”当作为自己的功劳,即便“实力不济”也会换一个形式、换一个口号、换一条路径。新瓶装旧酒,假装货还有。
制度流程等方面的变革,本质上是对权力结构的重塑。权力,讲起来是个比较抽象的字眼,实质就是人力和资源的分配权。大权在握,本质上是给谁多少人、给谁多少钱。没人、没钱,想成事也难。不成事,哪来的绩,没有绩,何以图其他呢?嘴上说关心支持是没用的,关键还得看预算拨了多少,人给了多少。
相对于钱与物,人是最有变数的动因。虽不能轻易拿捏,但不代表没有办法。最干脆的一步,说白点,就是先把水搅浑。让原先的分层,在外部压力下进入“普遍焦虑”“高度敏感”的状态,大家会因为各种不适,普遍都会觉得日子不太好过。不平则鸣,各找出路。
在这样的状态里,原先沉底泥沙,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躺得再平也会卷起来,奋力上游。能做点什么的,会做点什么的,符合预期的,投其所好的,便会在载浮载沉中纷纷露头、为其所用。而原先浮在上层以为“胜券在握”的,担心自己会“阶层滑落”,也会极不自觉地蹬一蹬腿,表演一下“还没有死透”。
诸多关系,这个话题只能“点到为止”,但相信“底层逻辑”诸位已经掌握。感兴趣的,可以去已知的过往中找验证,在未来的形势里看变化。若是曾经不解之事,瞬间清晰明朗,或者未来困顿之局,即刻猜中破解,不必留言,不用点赞,会心一笑即可,不枉此处洋洋洒洒写得如此之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