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形成:终将要奔流入海的大河
文图 / 左叔 首先,这本《现代中国的形成》是一本打破我固有认知的书。在历史叙述和问题归因上,都有突破我在原有教育体系中所接纳的观念和逻辑,给我了一个“他方视角”的参照。相信这一感受,对于很多跟我有类似成长经历的读者来说,应该是最为强烈和鲜 ...
文图 / 左叔 首先,这本《现代中国的形成》是一本打破我固有认知的书。在历史叙述和问题归因上,都有突破我在原有教育体系中所接纳的观念和逻辑,给我了一个“他方视角”的参照。相信这一感受,对于很多跟我有类似成长经历的读者来说,应该是最为强烈和鲜 ...
文图 / 左叔 估摸着临近年末的时间,然后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厚薄相当的书来。彼时的心态,大概就是要以这本书,作为年度阅读的“收官之作”了。 落笔的时候,翻了翻今年的阅读记录,还不到四十本书。去年年末的最后一本,是葛亮抱憾奖项的长篇小说《燕食记 ...
文图 / 左叔 “守望者计划”,全称“敦煌文化守望者计划”,据介绍是一个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以文化保护与传播为目标的知识赋能型文化公益行动。 这个项目由敦煌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联合发起, ...
文图 / 左叔 说实话,后半程几乎是克制了所有想要弃读的念头和借口,翻到最后一页的。 这本书的文本表达与我的阅读能力的匹配度,还是有落差的,这种落差是硬着头皮也走不去的那种。以至于,我会冒出懊悔的念头。 忠于自己最为真实的感受,我必需得承认 ...
文图 / 左叔 打开新建文档,面对一片白茫茫和闪烁光标时,脑袋里忽然就想起社会学者黄灯的那本“调研报告”式的作品《大地上的亲人》。 大师莫言的《晚熟的人》跟《大地上的亲人》,在形式体例上,是完全不同的维度上的作品,但细想想它们的内核,似乎又 ...
文图 / 左叔 我不记得以前没有读过胡学文的作品了,但翻开这本《跳鲤》总给我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就像我在读周于旸的《招摇过海》中提到过的那样,“老一辈”创作者笔下的那种“绵密”的质感,文笔的“速度”“跨度”和“节奏感”都不是那种“匆忙”的 ...
文图 / 左叔 在《观念的形状》的扉页上,我有留意到学者王曦写下了对于创作者来说极为寻常的一句话: “献给我的女儿不谩” 这个“谩”字,作为人名,在我看来,倒也是不太寻常的。 生活词汇里面,很少会将这个“谩”字单独拎出来讲,更为常见一些的词 ...
文图 / 左叔 印象里,读诗集这件事情,每年好像都是“配额制”的。春天一本,秋天一本。多也多不到哪里去,少也少不到哪里去,像是某个人生中的“定数”一样。 等我意识到行为里存在某种“规律性”时,自然而地会想要找到那个原因。会不会从“源头”起, ...
文图 / 左叔 起初,我还是有一些些担心,以我“文科”的底子,能否将这些“高精尖”的东西看明白。 哪怕不看电视新闻,碎片化的手机传播里,我们也能看得见“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的大国博弈。但是,为何博弈?又在争一些什么?对于困在烟火生活里的你 ...
文图 / 左叔 这本书的封面,是容易让人心生“刻板印象”的。没读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本书会是那种非常“女性视角”“生活情调”的作品。 和煦的斜阳、淡淡的香氛、精致的摆盘、浅浅的闲聊……大概就是由这些芜杂的细节,不断叠加累积最后成一泓浅浅的池水 ...
文图 / 左叔 最近几年,我开始慢慢地喜欢上年轻作者笔下的节奏感,不再执拗于细节上的描摩,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情节的推动上。文字节奏非常紧凑,情节动线更为清晰。 读他们笔下的故事,仿佛从空中俯看极地海冰的巨大冰盖,裂隙细纹盘结纵横,不断地延 ...
文图 / 左叔 老先生治学严谨、笔力虬劲,在这本《古建之美》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遣词造句的意韵略微有些古朴,对于这几年习惯了以“轻快”的风格,面对“传统文化”选题作品的读者而言,在阅读体验上多少还是会有一些时代的隔膜感在的。 很多沿革 ...
文图 / 左叔 读完,其实是有点迷惑的。 整个人会困在那些零零碎碎的意象之中。这本书的语言近似诗歌,在复杂的比拟和概念的跳跃之中,人容易走进知识盲区的迷宫。阅读过程是艰涩的,往往会纠结于某个没有搞明白的点,极容易忘记可能将自己从这些具体的细 ...
文图 / 左叔 身为一个中年人,我读禹风的这本短篇小说集《漫游者》,会时不时地泛出“心有戚戚焉”的感慨来。 这本书收集了三个现如今看来体量都不算短的“短篇小说”,分别是《漫游者》《九号线》和《七杯咖啡》。三个故事,各有视角和剖面,铺陈出人过 ...
文图 / 左叔 许倬云先生这本《万古江河》,在遣词造句上是十分古朴隽永的,尤其是序言和后记部分,很多表述都仿佛是直接从古诗词中幻化出来的意象,又十分贴合的安置在当下要讨论的文化议题之中。 当然,更为让人觉得赞许的地方是,这些看起来古朴隽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