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古城:随着时代不断演变的人间烟火气

范小青 / 家在古城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文图 / 左叔

盲猜这本书是一个项目,有些文化事业发展补助的那种。若以“给谁做不是做”的标准来妄加评判,看来看去,这个项目由范小青来做,还是最为合适的事情。

既有更为宏阔的格局视野,也有细致入微的人生体验,换一个人来写,可能还真的不会如此洋洋洒洒,笔力怎么也收不住。

整本书笔力失控,洋洋洒洒怎么也收不住的状况,在这本书的一开始,写到儿时住处同德里时,就已经初露端倪了。站在旧时住处门口,内心里的踌躇要不要去敲开这个门,单单这一片断就已经占去了四页多些的纸。

尔后,是故里重逢与故人重游交织在一起,如同神隐一般的“徐阿姨”是眼下,而儿时玩伴“胡敏”是过去,交织在一道是个蛮好的“讲故事”的结构。

范小青对自己的洋洋洒洒也是有警惕心的,总是在行文写到某处的时候,强行点醒自己再拉回来。像极了冬日墙脚晒太阳讲古的“苏州老太太”,意识到自己扯远了、说长了,总能在某个关键处再圆回来。

整本书里,好几个章节中都有类似向读者“致歉”的表达,仍觉得不够“诚恳”,到了整本书的结尾处,又一次提及,讲到原计划要控制在16万至20万字的体量,不承想随便“抻了抻”就有快500页的厚度了。

2500年的建城史,人世间的繁华地,那么多的精美园林,那么多的深宅大院,那么多的文化瑰宝,那么多的风流往事,能在500页的体量中说清楚一二,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更何况,“生于斯,长于斯”的范小青对苏州饱含深情,免不了要如数家珍了,说个没完。

作为新苏州人,最令人倍感与有荣焉的事情就是,放眼全国,苏州古城在保护的整体性、完整性上,体量之大、效果之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最为令人骄傲的一个点,是这座古城仍旧是活着的。没有大面积的毁坏和破败,也没有为了保护而只留下躯壳。古城是人的生活场景,人是古城最为美丽的风景。

来苏州快三十载,虽没有生活在古城区,深入的次数还是颇多的,尤其是2016年前后,在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学习的那一段时间,日日以脚步丈量古城街巷,切身的感受更为细微一些。

穿行在古城区,除了免不了会处处雷同的商业化的那一面之外,寻常人家随着时代不断演变的烟火气,才是古城最为气定神闲的部分。这也是最能体现苏州风骨,最令人称道的古城保护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