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虽然是“出口转内销”(中国人写的英文作品再翻译成中文),虽然这一次读的是电子书,但在阅读这本《苏东坡传》的过程之中,没有什么艰涩的困难,反而显得特别丝滑。
可能是因为林语堂面对“一无所知”的西方读者,选择将苏东坡伟大的一生讲得既波澜壮阔、又越味横生,反而让我这种“知道一点”但又“只知道一点”的读者,恰好能“摸得着门边”,不至于因为生涩被“拒之门外”,也不会因为太过浅显,而放弃阅读。虽然说这些文字面世可能也要有半个多世纪的光阴了,现在读起来仍是津津有味的。其实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当然,可能更为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被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的人格魅力所深深的吸引。看完《苏东坡传》,我一直有强烈的感觉,那就是苏东坡是一个妥妥的E人。天纵大才,心直口快,无论身处何境都是“初心不改”的状态。
可能正是因为这份“本真”吧,他高居庙堂是“妇女之友”,深得几朝太后皇后等后宫重权在握之人的荫蔽,流放落难是“知心村干”,蛮民也好,野夫也罢,都能聊到一起去。邻居也会周济一些吃穿用度之物给他。穿上长衫是知书达礼,脱掉长衫也能耕田耘种,哪怕是因为“乌台诗案”关在天牢一年半载,也对他的社交能力毫无影响。
有此等能力,如何才会做到“不自洽”。只要有对味的人,在哪里都能“嗨”起来。只有大写加粗的“佩服”二字了。
人的一生,难免起落。顺境逆境都要有所经历吧,而支撑这些能够走下去的,是一个人内核中相对坚硬的部分。教化?信仰?很难界定,但这些东西一定是一个用以“自洽”的最基本的内在逻辑。离开这个逻辑,人的一生可能有很多的牛角尖要钻,有了这个逻辑,太多的困难和逆境都迎刃而解。
透过林语堂的“转述”,我看到苏东坡精神世界的内核中有儒家的尽忠尽孝的部分,这也是当时比较主流的社会思潮,在“达则兼济天下”的指引下,才会出现与政敌之中的针锋相对。当然,也有道与释的思想在其中,人处在“退守”的状态中,是需要一定的“宽容度”的,不将自己逼进死胡同,才能获得某种解脱。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放下“我执”吧。这可能就是绝大部分中国文人内心宇宙平衡的诸多元素,人与人的差异大概就是这些元素的多与寡。
当然,也有人会在读完之本书之后,清醒地认识到林语堂作为苏东坡“迷弟”的身份,以至于对于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以及后续的一些不停加害苏东坡的“政客”们的不耻与鄙夷,已经超过了“著书立说”要站在中立公允的“起跑线”上的基本要求。
我反而会觉得,这或许正是这本书的可爱之处,凡事不做极致,是很难引人侧目的。做到极致,再由人自行判断,凭借个人的价值取向拉回来一点点,反而是“恰好的校正”。倒是一碗“温吞水”式的表达,从一开始就没有“刺激”人想要反驳它的欲望,进而也就失去了想要跟进的可能性。
读先贤的过往,汲取一些力量,可能会有一些功利的想法,当作一个E人的史诗,比照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会留下一些更为有趣且生动的内心激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