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除了吃喝拉撒,雷打不动每天都会做的事情,也就剩下两件了:一是阅读,二是运动。周末虽偶尔会有些犯懒,但有一整段的可以利用的时间,还是会倍加珍惜和善待的。
阅读的习惯,自学生时代养成。学的是中文,教授也不是那种依着讲义照本宣科“正经上课”的人。学期初,教授会列出一长串书单,若是不抓紧时间读完,期末可能无法应付完考试。
二十多年前,即便是大学图书馆,同一本书也没有多少复本,更何况整个系百十号人都在抢那几本。上一位还没有读完,下一位已经在催还了,但凡是列在书单上的,基本上就在同门间小范围流通了。随之一道流通的,还有同门做的阅读笔记。
印象中,有几场“看似重要”的考试,其实也“不太正经”。一人发张白纸,试题当场写在黑板上:试论某某小说中某某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以此推导出相应的性格特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若这本书,一眼也没有看过,胡编乱造,那么就等着挂科吧。
几次三番之后,慢慢悟出了教授的良苦用心,也慢慢摸出了阅读这件事情的乐趣所在。因为有“输出”的倒逼,阅读就变成了一种“输入”。因为在未来的某处,有一些问题答案需要当下去纸页中探寻,于是人便有了一种对于未知的“渴求”。
习惯也就此养成,与之相关的还有写点什么的冲动。此后二十余载,无论在怎样的高低起伏的环境之中,一直有书本傍身,哪怕是在外奔波、哪怕加班再累,也会以翻上三两页作为一种安慰。
锻炼的习惯,也是后来养成的。男人到了三十来岁,会忽然就有与“三十而立”相关的焦虑,这焦虑不仅有功成名就的贪念,也会体现在对自己的折腾上。起先跑了几年的步,太伤膝盖了,后来改为游泳、快走或者跳操之类的,基本上每天运动消耗在600大卡左右。
必须得承认,运动是需要天分的,代谢这件事情更甚。而我,十岁前,是肉眼可辨的小胖子;十岁后,转而成为一个隐形的胖子。发育之后,因为面中凹陷显得脸瘦,视觉上占了极大的便宜,于是在吃喝上也就没有了什么顾忌,真实体重一直都是要比“看上去”要重5kg左右。
基因的关系,加上饮食偏好,体脂率和内脏脂肪指数一直都比较高,皮下脂肪主要囤积在腰腹和臀腿,光靠运动,想要保持住,也是极难的。有几年常常要登台或者出镜,视觉上状态如何,于是又多了几分看重。
三十来岁,三餐主食就只剩下两调羹米饭了;四十来岁,索性连晚餐也戒了,早餐“全碳水”,中餐“全菜蔬”,这样也坚持有三五年了。即便如此,偶尔稍有放松,咽下去的每一口,都会在秤上见。
别“跟风”去做某事,没有真正的热爱,最后的结果,往往也会变成“一阵风”。骑行啊、徒步啊、露营啊……在这些曾经热门的项目参与者中,还是能够看见一些“半路掉队”的人。
都说坚持很难,可能唯有将它变成自己最为根本的需求,变成了某种叫作热爱的东西,持续去做才不会不难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