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告别:坐慢车的人

文图 / 左叔 若干年前,我在豆瓣上有读过不良生的文字。那时给我的印象,总觉得他应该与我年纪相仿。 读这本《慢慢告别》才发现,他2005年大学入学,“理论上”应该要比我小十来岁的左右。文笔之中不知来由的“老成感”,大概就在这本《慢慢告别》当 ...
文图 / 左叔 若干年前,我在豆瓣上有读过不良生的文字。那时给我的印象,总觉得他应该与我年纪相仿。 读这本《慢慢告别》才发现,他2005年大学入学,“理论上”应该要比我小十来岁的左右。文笔之中不知来由的“老成感”,大概就在这本《慢慢告别》当 ...
文图 / 左叔 读短篇小说集,尤其是后来收获“盛名”,成为“大家”的创作者早年的短篇小说,就会看到一个创作者一路走来的仆仆风尘。 读《朝闻道》,这样的感受也是如此。编辑以年份为序,收录了刘慈欣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起的创作,每篇之间的简单,差 ...
文图 /左叔 花了十多天时间,读完这一本《我心归处是敦煌》后,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急于将阅读感受记录下来。而是入了“新坑”,刘慈欣的《朝闻道》,一本以科幻为主题短篇小说集。并没有刻意安排,只是从书架上一排“未读书债”中随手抽了一本。 《朝闻 ...
文图 / 左叔 一本时间跨度还挺长的短篇小说集,我看到不少作品从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陆续发表了。然而,再如何勤奋的创作者,较为充沛的创作期,大概也就是二三十年吧。 所以,对于我而言,读韩国女作家韩江的《植物妻子》虽然觉得“新鲜”,但始终有种 ...
文图 / 左叔 在我的印象之中,三星堆的考古发掘是这几年的事情。然而在段渝先生的《三星堆发现》开篇,就把这个时间线拉到颇为遥远的一个时间点,1986年的夏秋之交。 为何对“这几年”印象深刻呢?大概也就是2019年,四川省启动了“古蜀文明保护 ...
文图 / 左叔 在我的认知里,所有的文明形态,其实都是人类的“认知工具”。剥离掉外部的千奇百态,内核几乎都是一样的。宗教迷信也好、科学技术也罢,底层的语言文化也好,表面的历史文化也罢,内核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以一套“自洽”的逻辑,来解决你我 ...
文图 / 左叔 仿佛是某种“刻意”,最近这五六年间,每年都会读一至两本诗集才会觉得“心安”。有可能就是人的“自我调节”,仿佛只需要读上“只言片语”,就将人从现实磨砺和鸡毛蒜皮之中“解救”出来。 读包珍妮的诗集《二十岁》,既是某种“刻意”,也 ...
文图 / 左叔 与世间万象穿心而过、人间百态不沾尘埃,落笔处总有一丝悲悯不太一样。郑在欢的这一本《驻马店伤心故事集》,从始至终都有极为强烈的“撕裂感”。 此前,我也读过袁凌的《寂静的孩子》。那是“调查记者”般的旁观者视角,有人文关怀的脉脉温 ...
文图 / 左叔 赵世瑜先生的这一本书《猛将还乡》是偏向学术研究的,也是扎根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的一本专论。如果只是单纯地怀抱着翻一翻的心态来面对这本书,总觉得有点过于浪费了他为了这本书所付出的种种心力了。 然而,若是以市场 ...
文图 / 左叔 没读过蔡崇达更为惹人瞩目的作品《皮囊》,但总觉得他是创作领域的“老手”。这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先入为主”,也许是很多实体书店的“摆台”以及电商平台畅销排行榜“霸榜”的结果吧。盛名之下,常常会有两极化的走向,调高了读者的期待 ...
文图 / 左叔 葛亮在《梨与枣》这本书中的某一篇(《可观一羽,同沽一味》)里,探讨了创作者面对小说和散文里的心态,提及了散文的“实与纯朴”。于是,集辑成册的这一本“读后感”,《梨与枣》与他此前诸多小说创作,应有本质上的不同。 差不多吧,每个 ...
文图 / 左叔 虽然眼下纸媒时代已经“呼啸而过”,但总有一些残存的“时代拖影”,三不五时地借助新的“酒瓶子”,勾起对旧时光的回忆,或是微醺的,或是回甘的,或是怀念与厌弃各掺一半的。 网易旗下的“人间有味”专栏,以及衍生出来的诸如“人间the ...
文图 / 左叔 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以“北地”生活为背景的小说,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却常常都会给我一种近似看电影《观音山》那般的混漉漉的“草莽感”。 也许是女性视角的关系,又低伏在琐碎的生活之中,就会常常有那 ...
文图 / 左叔 读许纪霖先生的这一本《脉动中国》一直给我一种“打通了”的感觉。具体一点的说,就是原先散落在各处的“知识点”,忽然就被一根叫作“文化”的脉络,给“串联”了起来,那些与宗教、信仰、学术、历史、政治、人文、技术等诸多要素纠缠在一道 ...
文图 / 左叔 读完书,我都会习惯性地翻一翻书的前后,看看有没有可能收录一些创作者的“甘苦谈”。卢一萍这一本《名叫月光的骏马》的最后,恰好就有,而且是以那种近似“采访笔谈”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种“套好招”的“对话”,虽然还保留着“对话”的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