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坐在上面的,眼下是怎么想的

文图 / 左叔

也不知道坐在上面的,眼下是怎么想的。某些传统媒体的公众号,近乎每天都在推送层出不穷的塌房消息。点阅转发量极高,仿佛就是所谓的“流量密码”。

此消彼长,根本发不完的节奏,如此密集,外界的观感真的好吗?数字震惊,情节离谱,人模人样讲场面话那么久了,时至今日才有所动作,寻常人心中就没有强烈的崩坏感吗?

现如今,虽不是白纸黑字、榜上高悬的形式,但铺天盖地、没完没了的姿态,总归还是会在世人的心头上积灰落尘的。心头的灰尘积多了,眼睛也就会被蒙蔽,若遇到一些是非的激化,剩下的大概便是不信任吧。

世道的困惑多了,人也就不困了。会去敏锐地体察感知冷暖,变得更为谨慎小心起来,凡事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讲不讲,也是如此,说不说,也就这样。索性关起门来,先把自己的小日子过过太平吧。

于“公”如此,于“私”亦然。哪怕是亲密关系里,越是贴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越是关系亲近越是没有办法轻易说出口,既在担心自己组织不好语言,也在忌惮说出去的轻重,留给听闻者的感受。后路想多了,反而那些真实的想法,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然而,大家都知道表面上的客套,并不会维持住长久的和谐。“当讲不当讲”的那一句话,最终还是转化为其他能量,转向别处出口。

寻常的人际交往之中,很多“可讲可不讲”的话,到最后多半都吞咽回去了。但是,这些话也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会三不五时地袭来,翻滚搅动着每一个不平静。虽未曾说出口,但这些话仍旧会外化成待人接物时的行径和微表情,敏感的人终究还是会有所体察和捕捉,在逻辑讲不通,事理弄不顺的地方,盲猜仍旧有诸多信息差。没有补上的那一环,到底缺的是什么呢?

结节长在谁身上,谁自己最清楚了。别别扭扭的,终归是不舒服的。忍不了,无伤大雅的时候,就别忍了,讲吧!有什么比自己开心更为重要呢?把自己活成奇葩,让别的奇葩没法表演,不失为一种低能耗的方法。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有些话,还没有说出口,就憋死在心中;有些话,虽说出口,但消散在风中;有些话,勉强送达,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都是“耳旁风”。至于那些能够最终活在那人心里的话,多半是那人早已认同的道理,琢磨透的逻辑,想明白的结果。只是这番话,那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勇气,将它们说出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