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摇过海:年轻的节奏要如何才能更为带感?
文图 / 左叔 最近几年,我开始慢慢地喜欢上年轻作者笔下的节奏感,不再执拗于细节上的描摩,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情节的推动上。文字节奏非常紧凑,情节动线更为清晰。 读他们笔下的故事,仿佛从空中俯看极地海冰的巨大冰盖,裂隙细纹盘结纵横,不断地延 ...
文图 / 左叔 最近几年,我开始慢慢地喜欢上年轻作者笔下的节奏感,不再执拗于细节上的描摩,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情节的推动上。文字节奏非常紧凑,情节动线更为清晰。 读他们笔下的故事,仿佛从空中俯看极地海冰的巨大冰盖,裂隙细纹盘结纵横,不断地延 ...
文图 / 左叔 身为一个中年人,我读禹风的这本短篇小说集《漫游者》,会时不时地泛出“心有戚戚焉”的感慨来。 这本书收集了三个现如今看来体量都不算短的“短篇小说”,分别是《漫游者》《九号线》和《七杯咖啡》。三个故事,各有视角和剖面,铺陈出人过 ...
文图 / 左叔 仿佛是某种“刻意”,最近这五六年间,每年都会读一至两本诗集才会觉得“心安”。有可能就是人的“自我调节”,仿佛只需要读上“只言片语”,就将人从现实磨砺和鸡毛蒜皮之中“解救”出来。 读包珍妮的诗集《二十岁》,既是某种“刻意”,也 ...
文图 / 左叔 没读过蔡崇达更为惹人瞩目的作品《皮囊》,但总觉得他是创作领域的“老手”。这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先入为主”,也许是很多实体书店的“摆台”以及电商平台畅销排行榜“霸榜”的结果吧。盛名之下,常常会有两极化的走向,调高了读者的期待 ...
文图 / 左叔 接在余华的长篇新作《文城》之后读禹风的《大裁缝》,便忽然有了一种“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的感受。不知道这样的想法,会不会对两位都有“大不敬”的意思。 总体而言,禹风的《大裁缝》更符合我对一部长篇小说的期待,无论是文本体量、 ...
文图 / 左叔 以前遇到不甚了解的作家,遇到不曾读过的某类作品时,会第一时间先看看有没有序文,希望能够透过“背景交待”,多多少少让自己对这个作品有些“预设”,不至于一头扎进字里行间找不到北。 现在“获知”的渠道和途径变多了,去 ...
文图 / 左叔 上一本书的阅读节奏非常慢,我以为是最近一段时间,外部纷纷扰扰的资讯太多了,焦虑、恐慌以及对于手机的极度依赖,导致我无法集中精力保持住较为流畅的阅读节奏。 我甚至调侃了作家毛姆曾经说过的那句名言,“阅读,是座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型 ...
我已经从这个炼金术的火焰中看到一个贵如珍宝的都市原型富有如那座西印度群岛而闻名的小镇铺满白银,一切神圣非凡、金碧辉煌。 —— 约翰·德莱顿 《1666,奇迹之年》 文图 / 左叔 将散落在各类文献资料、公开发行物以及私人信札之中的“吉光片羽 ...
文图 / 左叔 说实话,这本书留下了这个年度最为艰难的阅读体验,一直都跟自己的时间焦虑在搏斗。一方面是“日更”的压力,我每天清晨的两个小时都给了写点东西;另一方面是高强度的工作,下了班之后基本上都要瘫一会儿才能让眼睛恢复和精力集中回来,所以 ...
当你明白无论身处何方做何决定皆有桎梏,才会懂得:不怨不悔,就是自由,也是我们给予自己最初的温柔。 ——陶立夏 / 此刻的温柔 文图 / 左叔 兴许是年纪有点的关系,最近常常有这样的问题,买重复的书。因为有书评约稿的关系,“书债”一直都是积得 ...
文 / 左叔 之前和朋友聊到关于阅读与成长话题的时候,提到手头上正在读的这本《为什么让人思念的总在于远方》。韩国手绘创作者朴正银女士的作品。 当时那番言论,全因为我刚刚开始读这本书,第一印象是她的风格接近于小林漫画。比如,“人与人的关系就像 ...
文图 / 左叔 虽然身在苏州,但我对周瘦鹃的了解也仅限于“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这样一个标签。除却这个标签,再想多说出一个字都难。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了解依赖这些标签,它能帮助我们迅速找到座标系和参照物,并且有鲜明的记忆点,然 ...
文图 / 左叔 这是一本关于博物馆的书,却又与我此前读过的《 如何看懂艺术² 》不同。在翁昕的那本书里满满都是知识点,像一本串讲精彩的讲义;而陈丹燕的这一本《往事住的房间》更多是私人体验,更像是一本缀满呓语的日记。 这种私人体验常常流露在写 ...
文图 / 左叔 很少能够读到一本书的译者序,能够长到拥有26页的体量。译者余泽民洋洋洒洒、喋喋不休的序言《他看透了人与人隔绝式的依存》,在我看来,除了交待了他与作者之间惺惺相惜的仰慕之外,还有给读者“心理建设”的作用,告诉大家这本书不易读、 ...
文图 / 左叔 就像腰封上写的那样,这是一本“让人潸然泪下的炉边故事”,也是“9到99岁读者都爱的冬日絮语”。 故事灰暗的底子里面,让人觉得窝心的是人情的暖。浅显的故事里,其实藏着一个很严肃、也很重要的人生命题。关于死亡,关于告别,关于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