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上一本书的阅读节奏非常慢,我以为是最近一段时间,外部纷纷扰扰的资讯太多了,焦虑、恐慌以及对于手机的极度依赖,导致我无法集中精力保持住较为流畅的阅读节奏。
我甚至调侃了作家毛姆曾经说过的那句名言,“阅读,是座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我笑言,在资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座“小型避难所”也会有“过载”的问题,承受不了不停地刷手机,想要看到眼下焦灼的事情尽快走到“完结篇”的迫切。
我可能要收回前不久刚刚说过的这番话。读海飞的《苏州河》时,很容易让我忘记当下生活里,诸多由不确定而造成的“漂浮感”。久处其中,今日不知明日事,所有计划都需要一早醒来再匆忙做出调整,人仿佛没了根。《苏州河》里有一种笃定感,纵使有悬疑情节、蔓生枝节、诸多反转,但整个故事仍旧有如悠悠河水一般缓缓东流。万千变化里,有始终不变的气定神闲。
悬疑故事往往会从“死了一个人”的开头写起,“谍战”题材的《苏州河》没有跳出这样的“预设”,以女护士之死作为开头,一下子将时间和场景都拉到了解放前的上海。一个叫“宝山”的刑侦警察,住在多雨的苏州河边,面对接二连三、疑云重重的命案,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之中,将那个风云变幻时代中、隐蔽战线里的人物群像勾勒了出来。
我总觉得写悬疑故事,开头埋“线索”这件事情并不是最“见功力”的,不管是埋得深、埋得浅、埋得妙、埋得巧,到了故事的结尾,还是会走到真相揭开的那一刻的。最能体现写作者在逻辑链条把握上的能力的,还是最终以什么样的方式,将这些在开头埋下去的“线索”,放出去的“脉络”,一一收拢回来,做成“闭环”。没有无用的、冗余的细节,只有丝丝入扣的“一环套一环”。
除了“悬疑”因素的引人入胜之外,《苏州河》的另一个特点是推动情节发展“节奏”上的快。小说都会有情境的营构、氛围的烘托、场景的设置,《苏州河》也会有这些史实与虚构交织在一起的文字,大量的史实研究和为写作做的“前期”功课都体现在这些部分,但整体而言它的情节“推动”是快的,故事“转场”是快的,没有什么拖泥带水感。
此前,我没有读过,也没有看过海飞的其他作品或者改编过的电视 剧,甚至还不知道他是谁,但我强烈地感受到他应该是位男性的写作者。以往写到上海的文字,尤其是女性写作者笔下的上海,往往会因为过细过密,枝节蔓生,而显得迟滞不前,犹如唱针在黑胶片一圈一圈地打转,却始终没有走得太远。
若是将海飞笔下的《苏州河》里用过的“动词”单独拎出来,就会找到这种节奏上与其他描摩上海的文字,有那么一点点不太一样的“速度感”。这些文字若是一一都以“电视剧”的形式来还原,同时还要保持住小说文字里的那种“节奏感”,可能最终就会有“抽格片”的效果。这样也有一个好处,若是有朝一日改编,留给编剧们丰富细节的空间和余地还是很大的。
“上海又没有秘密的”,是《苏州河》中的一个叫“童小桥”的女人说的一句“台词”。她用这句话打开很多艰涩的“谈判”,将难缠的对象“拉近”成与自己一样身处困境的人。
然而,她也活在自己的迷局之中,在“没有秘密的上海”守着自己的秘密。这些秘密里,红尘男女的爱恨,她在经历着;家国天下的思虑,她在承受着。她是整个故事里,人物冲突感最为强烈的一个“角色”。
读《苏州河》,偶尔也会慢来,多半是因为自己在瞎想,若是有朝一日《苏州河》改成了“电视剧”,“童小桥”这个角色,制片方会请到谁来出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