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关于祛魅这件事情,偶尔也想展开讲讲。
人在不曾拥有某物的时候,或者不曾深入某地的时候,会自带一些想象的滤镜,叠加了一些诸多莫名其妙的东西在其中。因为有了太多内心世界的投射,那个东西、那处地方便变得不寻常起来。
待到拥有那刻、走进之时 ,才会发现这些东西、这处地方与自己的曾经拥有、过往经历,在现实层面、底层逻辑上,并没有特别异样的地方。可能反倒是因为滤镜破碎、想象落空,凭生出一些厌恶之情。我们偶尔也会将类似的转变称之于“出坑”。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是极多的,比如奢侈品牌手袋上斑驳的细纹,腕上“美丽废物”需要应付一日一充的尴尬,“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且也不怎么圆的月亮。抵达如此的祛魅时刻,才发现自己真正想要拥有的、觉得自在的事物是什么。
然而,这大概也是必经的过程吧。没有历尽千帆的过往,怎么可能还有归来遇见初心的自己呢?人是需要拥有的、出发的、历练的……尔后,才能抵达某处、拥抱自己。发现几乎世间所有的人事物,皆可以点到为止、胡乱应付、抽身离开,唯独面对自己时这些都是行不通的,会有怎么也过不了那些关隘。
我觉得,人与人的任何一段关系,大概也是如此吧。 祛魅是个试金石,过后仍旧能够拉扯不清的,大概就是能够走得比较久远的关系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