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心里面会盘桓着两个字:傻~!

文图 / 左叔

虽然这个号也没有什么阅读量,写点什么还不如直接发图片来得多那么一些些。但最近一段时间,“表达欲”还是比较强烈的。有一些想要抒发的东西,催逼着自己写点什么。我们的老祖宗,用四个字概括了这一现象,叫:“不平则鸣”。

之前在各式各样的场合,一再地表达过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本质不同,就是信息收集处理机制的不同。也曾经细细地解释过这一现象:即便是在同一个场域之中,每个人接收的信息源都来自同一个,但每一个人会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心理机制的差异,所能收获到的、把握住的关键信息、所侧重的方向以及内心里的消化理解,最终都不太可能是完全一样的。

举个例子,更好理解。同一间教室、同一个科目、同一位老师,一个班四五十个孩子,考出来的成绩,几乎很难一模一样。

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我们会自然地在人际关系里面区别对待。将那些处理机制与自己差异不大的,称之为“同频”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交流,所付出的沟通代价不大,效率成本也不高。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多费口舌,在某些极微妙的场合,一个眼神就已经足够了。这样的人际关系,会因为舒畅而有愉悦感。

反之,则是讲也讲不清、说也说不通、听也听不懂、想也想不明白等等状况。身处如此的状况里,人会免不了焦躁起来,有时候心里一直盘桓着两个字:傻❌。会因为沟通成本过大,最后索性放弃了交流,直接挂脸、拍桌、甩门,去走另一套“流程”。

有人将这些归结于“情商”二字,又指向青少年阶段的成长。认定了,这一切是因为童年成长环境比较单一,未曾经历大家族复杂环境里成长的人,对察言观色这一套不太熟悉 。然而,据我的观察,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并不完全都是。

关键的问题,还是对一段人际关系是不是“上心”。“上心的”,自然会多听多想,总归能试出更恰当的处理方式来,纵使能力不够,也会想尽办法完善好、补救好。反之,“不上心的”,自然是能省则省的机制,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上心”,人人都“上心”,时间成本、精力成本都要花在刀刃上。

所以,每当心里盘桓着那两个字的时候,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地方,毕竟你在心里默念的时候,可能对方心里回敬你的,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