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在意人存在的样子:庆幸有这样的一种链接方式
文图 / 左叔 这是一本落在“纸面上”的人物访谈,在我的认知里,是比较鲜见的。因为在现如今的媒体环境里,人物访谈的电视节目都已不多见,能够集齐如此多不同创作方向的写作者,最终做成一本书,本身也是一个非常规的操作。 之前做《超级访问》的李静还 ...
文图 / 左叔 这是一本落在“纸面上”的人物访谈,在我的认知里,是比较鲜见的。因为在现如今的媒体环境里,人物访谈的电视节目都已不多见,能够集齐如此多不同创作方向的写作者,最终做成一本书,本身也是一个非常规的操作。 之前做《超级访问》的李静还 ...
文图 / 左叔 提到这本书的另一个中文译作版本叫《惶然录》,可能就会相对熟悉一些。提到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总免不了会想起他触及心灵深邃的字句。诗人的散文集,更像是一个札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与着自己的对话。 如此的文字,如果不能与作者共情、 ...
文图 / 左叔 以中篇的体量,独立成书。读起来,会有“轻快之感”,我在做摘抄的情况下,基本上一个白天也就读完了。这样的“载体”形式,可能会让很多对“大体量”存有敬畏心的读者,找到某种更易“计数”的获得感吧。 最近一个阶段,密集地读了孙频的三 ...
文图 / 左叔 每个创作者可能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吧。在我看来,孙频的“创作母题”似乎就是那灰扑扑的时代残影,那些自己曾经厌弃的,又始终无法再重新回到那里的过往。读过《天空之城》,再读《狮子的恩典》,如此的感受更为强烈且直接。 我喜欢这个小 ...
文图 / 左叔 我勉强也算是厂矿大院子弟,小时候曾经在老电厂的宿舍住过一段时间。在那个资源有限的年代里,有蒸汽锅炉的电厂意味着24小时有热水供应。 在江淮颇寒的冬天,洗不要钱的热水澡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福利。我不知道外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我也不 ...
文图 / 左叔 说实话,后半程几乎是克制了所有想要弃读的念头和借口,翻到最后一页的。 这本书的文本表达与我的阅读能力的匹配度,还是有落差的,这种落差是硬着头皮也走不去的那种。以至于,我会冒出懊悔的念头。 忠于自己最为真实的感受,我必需得承认 ...
文图 / 左叔 我不记得以前没有读过胡学文的作品了,但翻开这本《跳鲤》总给我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就像我在读周于旸的《招摇过海》中提到过的那样,“老一辈”创作者笔下的那种“绵密”的质感,文笔的“速度”“跨度”和“节奏感”都不是那种“匆忙”的 ...
文图 / 左叔 读短篇小说集,尤其是后来收获“盛名”,成为“大家”的创作者早年的短篇小说,就会看到一个创作者一路走来的仆仆风尘。 读《朝闻道》,这样的感受也是如此。编辑以年份为序,收录了刘慈欣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起的创作,每篇之间的简单,差 ...
文图 / 左叔 葛亮在《梨与枣》这本书中的某一篇(《可观一羽,同沽一味》)里,探讨了创作者面对小说和散文里的心态,提及了散文的“实与纯朴”。于是,集辑成册的这一本“读后感”,《梨与枣》与他此前诸多小说创作,应有本质上的不同。 差不多吧,每个 ...
文图 / 左叔 虽然眼下纸媒时代已经“呼啸而过”,但总有一些残存的“时代拖影”,三不五时地借助新的“酒瓶子”,勾起对旧时光的回忆,或是微醺的,或是回甘的,或是怀念与厌弃各掺一半的。 网易旗下的“人间有味”专栏,以及衍生出来的诸如“人间the ...
文图 / 左叔 读完书,我都会习惯性地翻一翻书的前后,看看有没有可能收录一些创作者的“甘苦谈”。卢一萍这一本《名叫月光的骏马》的最后,恰好就有,而且是以那种近似“采访笔谈”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种“套好招”的“对话”,虽然还保留着“对话”的形 ...
文图 / 左叔 读美国作家克杰·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总是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过往的岁月里,到底有没有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更为接近书中所描述的状态,而书中一直提到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如果以时代衍进的方式来换算,大概会相当于我们发展历程中的那 ...
文图 / 左叔 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里,先后读了三本长篇小说,分别是余华的《文城》、禹风的《大裁缝》以及叶弥的《不老》。这样的频率和安排,可能已经将今年阅读长篇小说的额度用完耗尽了吧。说实话,短时间内不想再接触任何长篇小说了。 碎片化的阅读环 ...
文图 / 左叔 如果按以往的阅读节奏,我差不多一周左右时间可以读完一本书,并且勉强还能多出些时间写点什么。若是遇上稍厚一些的“大部头”,至多撑到第二周过半的时候也就读完了。然而,吴忠全的这本略薄《春日站牌》,在这个“多事”的春天,我却读了很 ...
文图 / 左叔 黄辉在”跋“《作者的话》里解释说:这本书能出版,其实是件意外和幸福的事。就连“方檬”这个主人公的名字都不是我定的,而是我的一个狱警朋友:在三四年前,他一时手痒写出了本书的几个故事梗概,随手就确定了“方檬”“小汐”“扫地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