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求索路上的仆仆风尘

文图 / 左叔 读短篇小说集,尤其是后来收获“盛名”,成为“大家”的创作者早年的短篇小说,就会看到一个创作者一路走来的仆仆风尘。 读《朝闻道》,这样的感受也是如此。编辑以年份为序,收录了刘慈欣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起的创作,每篇之间的简单,差不多也是一两年的时距。可就是这一两年的时间里,刘慈欣在小说创作这条路上,还是有非常清晰可辨的提升。无论是结构,还是文笔,甚至是深埋在底层 ...
文图 / 左叔 读短篇小说集,尤其是后来收获“盛名”,成为“大家”的创作者早年的短篇小说,就会看到一个创作者一路走来的仆仆风尘。 读《朝闻道》,这样的感受也是如此。编辑以年份为序,收录了刘慈欣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起的创作,每篇之间的简单,差不多也是一两年的时距。可就是这一两年的时间里,刘慈欣在小说创作这条路上,还是有非常清晰可辨的提升。无论是结构,还是文笔,甚至是深埋在底层 ...
文图 / 左叔 葛亮在《梨与枣》这本书中的某一篇(《可观一羽,同沽一味》)里,探讨了创作者面对小说和散文里的心态,提及了散文的“实与纯朴”。于是,集辑成册的这一本“读后感”,《梨与枣》与他此前诸多小说创作,应有本质上的不同。 差不多吧,每个创作者几乎都有两副笔墨,一副笔墨更为接近自己的理想状态,是出世的;另一副笔墨多多少少与生计有关,是现实的,有时候甚至是功利的。我常常用“ ...
文图 / 左叔 虽然眼下纸媒时代已经“呼啸而过”,但总有一些残存的“时代拖影”,三不五时地借助新的“酒瓶子”,勾起对旧时光的回忆,或是微醺的,或是回甘的,或是怀念与厌弃各掺一半的。 网易旗下的“人间有味”专栏,以及衍生出来的诸如“人间theLivings”公众号等“产品”,包括这一本我刚刚读完的《味蕾深处是故乡⁰²》,便是如此的东西。它们在“小屏时代”坚守着,只有在纸质阅读 ...
文图 / 左叔 读完书,我都会习惯性地翻一翻书的前后,看看有没有可能收录一些创作者的“甘苦谈”。卢一萍这一本《名叫月光的骏马》的最后,恰好就有,而且是以那种近似“采访笔谈”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种“套好招”的“对话”,虽然还保留着“对话”的形式,但显然无法抹去“深思”后的痕迹。 面对抛出的问题,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最为“本真”的,里面有没有“慌不择路”的成分,还是经历过“沉淀思 ...
文图 / 左叔 读美国作家克杰·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总是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过往的岁月里,到底有没有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更为接近书中所描述的状态,而书中一直提到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如果以时代衍进的方式来换算,大概会相当于我们发展历程中的那个阶段。 我对美国的历史没有太多的研究,对“垮掉的一代”也仅仅局限于搜索引擎百科常识里提及的那点内容,但我可以非常明确地从作者的字里行间 ...
文图 / 左叔 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里,先后读了三本长篇小说,分别是余华的《文城》、禹风的《大裁缝》以及叶弥的《不老》。这样的频率和安排,可能已经将今年阅读长篇小说的额度用完耗尽了吧。说实话,短时间内不想再接触任何长篇小说了。 碎片化的阅读环境里,读体量在20万字以上的长篇小说,对读者而言是一种考验,因为不断地打断、抽离,再不断地投入、消耗,但凡有一些恍神的状况,就极容易有“ ...
文图 / 左叔 如果按以往的阅读节奏,我差不多一周左右时间可以读完一本书,并且勉强还能多出些时间写点什么。若是遇上稍厚一些的“大部头”,至多撑到第二周过半的时候也就读完了。然而,吴忠全的这本略薄《春日站牌》,在这个“多事”的春天,我却读了很久。 从3月16日开始读,到4月3日才翻完最后一页,日子显得漫长而又短暂。漫长的是,眼下的日子不知何是个头;短暂的是,一整天忙忙碌碌却又 ...
文图 / 左叔 黄辉在”跋“《作者的话》里解释说:这本书能出版,其实是件意外和幸福的事。就连“方檬”这个主人公的名字都不是我定的,而是我的一个狱警朋友:在三四年前,他一时手痒写出了本书的几个故事梗概,随手就确定了“方檬”“小汐”“扫地僧”“何九”蚊子“等人物。我像养父,领过这些孩子,一路带着他们,走过这千山万水,来到读者面前。 读完这几行字,我的脑袋里面浮现了一个”不怀好意 ...
文图 / 左叔 在读于坚的《在东坡那边:苏轼记》之前,我其实是没有怀抱着读人物传记般期待的。我相信一个诗人的表达,一定不会像史学家做研究那样“一板一眼”,那些明确的、贴实的、具体的细节,会在诗歌的语汇中被重新审视、比拟、编织、流淌,成为一个以“审美”为纲目,更为“文艺”的表达。 书中收录了《朝苏记》《在苏轼故乡眉山所见》《在巩义访宋陵》三篇文章,从文字量来看,《朝苏记》的体 ...
故国一去九万里,时光倒溯三百秋。海涯孤岛独自守,辛酸落寞无泪流。 文图 / 左叔 这几年,其实行业剧挺流行的,印象里应该也有一部名叫《外交官》的剧作,不过我没有看过,只是粗粗地了解了演员的卡司阵容,一看俊男美女的配制,大体也就知道事业线加感情线的操作。 读卢山这一本反映南太平洋岛国“外交风云”的小说《蹦极》,我的脑袋里面一只琢磨着它改编成剧作的可能性有多大。《蹦极》讲的故事 ...
文图 / 左叔 之前,也零零碎碎地读过一些日本的俳句,知道它在形式上近乎我们所熟悉的“格律诗”,但又惊诧它的体量之短。短短三行,体量小到仿佛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所以,总在担心如此短小的文学形式,所能承载的诸多的信息量,都是在表面的文本之外的意韵之中,而感受到意韵之美又是极难得的。 后来,又读过了日本“歌圣”斋藤茂吉的《心寂犹似远山火》,感受也是如此,总担心隔着语言、文 ...
左叔 读书 2021-10-10 782 0 与谢芜村俳句傅抱石傅益瑶叶宗敏小林一茶文化交流日本松尾芭蕉正冈子规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禅意诗歌
文图 / 左叔 最近一个阶段,一直在读与《大运河漂来紫禁城》类似的、“知识补足型”的书,碰到像朱文颖这本短篇小说《有人将至》这样的“审美陶冶型”的作品,多多少少还有一些不适的“症状”,以“求真探索”的眼光去读“需要眯起眼睛来”,去摸到它朦朦胧胧的美感,还是有点难度的。 这要书收录了《分夜钟》《平行世界》《宝贝儿》《有人将至》《一个形而上的下午》《听见天使唱哈里路亚》《繁华》 ...
文图 /左叔 发现这本“中篇小说集”具备“某种实验性质”是在读到第四个故事《丧犬之痛》后意识到的。日本作家村上龙的“中篇小说集”《永远不要说你老了》,一共收录了五个“中篇小说”,分别是:《婚姻介绍所》、《再做一次翱翔天际的梦》、《露营车》、《丧犬之痛》以及《旅行照护员》。 这五个故事里面,都埋伏着一款饮品,作为彼此关照呼应的线索。《婚姻介绍所》里中米志津子喜欢喝并且能够让她 ...
文图 / 左叔 这是一本读起来很“轻快”的书,报章杂志上的专栏集辑成册的作品,在阅读的体验上多半都有这样的“调性”。受限于刊载版面,这一类作品通常在体裁和体量上都是从细微处着眼的,加上又是连载的关系,在人生时间跨度和经历积累方面同样也在受限,多半会呈现出琐碎、些微、芜杂的质感。日本建筑师中村好文的这一本《旅鼠,中村好村的欢快生活》基本上符合上述“标准”。 前前后后、陆陆续续 ...
文图 / 左叔 得到这本书的书讯很早,也错过了莫老师一堂近在身边、高朋满座的讲座。这本书入手也早,只是读得很迟,一直不曾拆掉塑封。因为心里始终悬着一个疑惑,担心它是那种“大而全”成体系地讲解唐诗渊源的作品,读起来跟读大学专业课教材一样的感受,正统、规矩,为了“不讲错话”而放弃了一些“探索”。 可能现在入选教材的很多书已经有很大改观了吧,我读书那会儿总觉得选入教材的很多书,一 ...
文图 / 左叔 2009年,居住在北海道真狩村的面包师神幸纪,以自己、妻子和孩子的名义给在东京开建筑师事务所的中村好文写了一封信,请求他能否为自己全家设计一间集法式面包窑、工作间、零售商店和住家于一体,“能够将我生活的一切囊括进去,随机应变、简单质朴、明快爽朗”的房子。 那一年神幸纪35岁,中村好文61岁。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封信,一位建筑师、一位面包,这两个原本不太可能有交集 ...
左叔 读书 2020-07-19 1,183 0 中村好文书信集北海道孙雅甜建筑家日本楚尘文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神幸纪面包师
我大概是十年前养成了每天记工作日志的习惯,主要的原因是不想在职场中“背锅”。比如前几天就有一件事情,让我感慨随手“记一笔”还蛮重要的。 两年前,我因为借调到其他单位工作,就将某项工作要用的U盾移交给了其他人。最近,这项工作又要重启,所有人都在问我U盾在哪里。我印象中有移交,但不记得交给了谁。于是,我默默地打开记在电脑里面的工作日志,轻易就“锅”甩给了“下家”。 最终盾还是丢 ...
文图 / 左叔 《喜欢就买单》对于我而言,是一本被推荐序吊足了胃口的书。 不知是何方神圣的曹寇,推荐序写得很“深刻”。 他分析了“中产阶层”这个群体身上自带的“悲剧色彩”,表面上可能会被视为“成功人士”“民间力量”“体面的代言人”,但真实状况并非想象得那么光鲜。 “他们有他们的苦,有他们的罪,他们自视为某种遗孤”。“这个国家稍有风吹草动,他们比拿不到钱的民工都缺乏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