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深处是故乡⁰²:诸事匆匆的时代,有这些便已经足够了

沈燕妮 主编 / 味蕾深处是故乡⁰² / 网易文创 / 人间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文图 / 左叔

虽然眼下纸媒时代已经“呼啸而过”,但总有一些残存的“时代拖影”,三不五时地借助新的“酒瓶子”,勾起对旧时光的回忆,或是微醺的,或是回甘的,或是怀念与厌弃各掺一半的。

网易旗下的“人间有味”专栏,以及衍生出来的诸如“人间theLivings”公众号等“产品”,包括这一本我刚刚读完的《味蕾深处是故乡⁰²》,便是如此的东西。它们在“小屏时代”坚守着,只有在纸质阅读时代才有可能会出现的“巨大文字体量”,吸引着从旧时代穿行过来的人,对着荧荧发亮的手机屏幕,一屏一屏地往下翻,然后兴味盎然地去探询其中某个故事的终局。

现如今,与“人间”类似的平台还有几个,它们深藏在我的“订阅列表”里。其中有一些是传统文学期刊在积极努力转型的“实验田”,有些则是爱好者的“聚集地”,不过它们都有与现如今追求“屏数克制”不一样的调性和气质,都不太适合“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都需要拿出些“郑重感”来面对,它们偶尔也会有一些“商业性质”的推送,但也都是极为克制且内敛的。

“人间”主打的是“非虚构”,但在这些“非虚构”之中,并非只有“美食”这一类,更多的是人间的“苦难”与“温情”。“22种时光深处的味道”,集辑成了这本《味蕾深处是故乡⁰²》,而“美食”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口,人生的起落和波折才是参与创作的诸多个体想要最终表达的。在氤氲香气里飘散出来的,最终都是人间的“苦难”与“温情”,是那些纵使岁月流转始终不变的东西。这也印证了葛亮曾说过的那一句,“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

这些集辑成书的“真实故事”,也会因为与我这个个体之间的“贴近性”,而对其中的某些故事,产生特殊的偏好。在22个“真实故事”里,有几个故事会带给我更为深切一些的触动。墨寻的“杨梅酒”、燃霜“外婆的爱”、春雨琳琅的“一口鱼丸”以及蔡寞琰的“铜豆子”。

墨寻在“杨梅酒”的故事中,一些近似电影“空镜头”的处理让我觉出某种“高级感”。那些旧居大衣橱上泛了黄的穿衣镜,那些墙角篱头生得茂盛的扁豆叶,那些落日余晖之下一切如常的市井声,铺陈出某种生生不息的东西,而这些生生不息又与卧病在床的老父亲、人生困境的迟滞感等等,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于是,那些频繁跳脱出当下“主线”的空镜头,更为接近一个人在压得喘不过来气的生活重担面前,那种刻意想要回避的“本能”。

与有一些偏向“故事会”风格的“古早感”相比,燃霜笔下的“外婆的爱”更为贴近如今的时代。尤其是飞速发展的城镇化,消解了物理性质的“城乡二元结构”,却难以弥合精神领域的“差异性”。年轻一代对于爱的理解,对于回归故乡的认知,对于生活的领悟,都在不断迭代。现世安稳之中,每一代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舍,都有那么一点点不太一样,文字里除了人间“苦难”与“温情”之外,还有时代飞驰而过的匆匆。

春雨琳琅的“一口鱼丸”与蔡寞琰的“铜豆子”,展现的故事和人生,仿佛并非是“来自一国”。巨大的阶层差异,体现在出了虹桥机场便能闻到的“那似香非香”的气味以及大火炒焦“嚼也嚼不动”的黄豆。若是以两幅来比拟,“一口鱼丸”是边界模糊的水彩,各种颜色之间互相交融、叠加、洇染最终构成了某种偏向于“写意”的氛围,而“铜豆子”更像是碳素笔、粗线条勾勒出来的速写,生活的真相明暗对比极其强烈,“光影锐利”刺得人眼睛生疼。哪一个更接近我们生活的真相?答案自在人心。

“非虚构”的真实,其实也是“艺术”的真实。若是反过来,以“新闻性”去推敲真伪,就完全没有必要了,若是这些故事、这些细节,能够给予阅读者一些触动,心底里涌动出一些真情实感,在如今这个诸事皆是匆匆,来得快也去得快的时代,那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