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这是一本落在“纸面上”的人物访谈,在我的认知里,是比较鲜见的。因为在现如今的媒体环境里,人物访谈的电视节目都已不多见,能够集齐如此多不同创作方向的写作者,最终做成一本书,本身也是一个非常规的操作。
之前做《超级访问》的李静还提过,节目制作成本无法覆盖请嘉宾的成本。我想这大概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短视频横行以及碎片化传播的今天,娱乐明星作品之外的生活和人设,已经透过更多的宣发途径被受众所了解了,连真人秀节目都没有办法端出更多的东西给到观众的情况下,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听娱乐明星侃侃而谈四十分钟老故事呢?
与娱乐明星相比,写作者可能还不太一样。在作品之外的曝光率没有娱乐明星那么高,诗歌、散文、小说以及非虚构的文字,往往着墨在对象的身上,只是把自己的一些观念、想法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认知,深深地埋藏在字里行间中,而写作者往往隐居在幕后,一些生活的触动,一些创作的初衷,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机会为读者所知。所以,这本书必定也不是为了面对更多的受众,更多的还是那此曾经读过这些写作者作品,对这些写作者略有一些感性认识的读者。在吃过了鸡蛋之后,再转头来看一看那只下蛋的母鸡。
“纸面上”的人物访谈,在这本书分成了两篇,一篇是像“梗概”,一篇像之前很多杂志会做的“对谈录”。其中采访的不少写作者,也是我之前有机会接触过作品的,比如写与西南联大相关的内容《重走》的杨潇,写以色列生活体验写《自由与爱之地》的云也退之前杂志专栏里一直读到的张怡微、韩松落、沈大成等等。
当然,也有完全陌生的名字。或许提到作品会有一些印象吧。之前读过作品的那些写作者,会因为作品在我的心目中有一个“初印象”,这一次又因为这本人物访谈,或印象更为坚牢,或有所松动。落差比较大的两个写作者,一位是张怡微,一位是韩松落。
这么多采访里面,我能感受到一个普通的共通性,就是对于几乎所有的写作者来说,或者说对于几乎所有的创作者来说,都在依赖创作这件事情来解开自己内心的结。有些人内心的结大一些,解起来费事一些,但相应得到的成果也就会多一些;有些人内心的结相对小一些,但却因为有细微动人之处,所以也会有令人惊喜的作品;有些人在解开自己的结之后,似乎还想帮助他人解开结,还想帮助这个世界解开某些结。创作者弥补完自己的先天缺憾,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执拗继续往前。于是,我们就会有机会读到有些跳脱在自己之外的作品。
书的最后,放了最后一位采访对象是写科幻的创作者陈楸枫。我不知道编辑这本书的人在这里放上他的用意是什么,或许能够代表未来的某种方向吧。站在AI这个科技创新的奇点,书写这件人类曾经引以为傲的能力,似乎分分钟都有被取代的可能性。毕竟四百多年前,我们还在论证地球是不是圆的,四十多年前,我们还不知道终有一于会因为手机签到打卡而烦恼。不过,在当下,身为一个阅读者,我庆幸有这样的一种链接方式,去接触“真实人类的真实想法”,也庆幸在弥补完自己的缺憾之后,还寄希望透过书写的方式去填一填其他的窟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