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一连几天都睡不好。做了一些分散注意力的事情,上班、读书、跑步、看电影,仍旧无法改善。年近半百,心里仍旧是装不进事的状态。幸好,从小就不是赖床的个性,也不纠结于此,醒了就起床,起床就出发,一直都是如此。
1小时10分的车程,导航软件给了一条并不是以往常走的路线,途经邻近城市刚修好的封闭环线,路况好、车不多,且可以省下过路费。变化一直有,人却常固守。
这几年,会刻意想要打破这些,努力地去感知、接触新生事物,尝试去理解、接纳和运用它们。内在的驱动力,应该仍旧对于时间流逝的焦灼吧,内心里最为深刻、隐秘的恐惧和敬畏。没有将一个人打倒的恐惧,最后都变成了内生的动力。
天色刚微微透亮,路灯却已经都灭了。笼罩于天地间的,是江南这些年入冬前后常有的灰霾天气。路上几乎都是昼夜不息的大货车,偶有私家车从身旁嗖地掠过,也是行色匆匆的样子。途中,在小昆山服务区洗了一把脸,镜中浮现出青灰的脸色。
比约好的时间早到了1个多小时。将车停好,便在人迹寥寥的院中转了转。三五年间,来过这里,深冬时节比现在还要再萧瑟一些,那时间心底里的悲凉,如水浸漫过漆盖,穿了及膝的棉衣,仍会觉得哪里都在漏风。
此刻,眼前是秋景,天光已大亮,蔓生的一枝黄花高过了围墙。墙外是一处河泾交汇的三叉湾,主水道上还有溯流而上的货船,每一艘都是吃水很深,奋力中流的样子。水道旁立着的交通指示牌上显示,此地距离嘉兴平湖还有26公里的水路。哦,原来是行至中途,原来是年近半百。
思绪一下子就飘到小时候在平湖陈山过暑假的时光,山林缝隙洒落的阳光,悬吊高处的猫尸、野外丛生的百合,山顶遗存的炮台……少年不知愁,眼睛里只有近海变化万千的蓝。人在浑身是力气的阶段,总是太想证明自己了,而在气力耗尽的时候,又会想到要停靠在何处呢?
此处,应该是叫泖港吧,高速出口处见过这个地名。江南密集的水网中,名字里有“港”字的,多半就是太湖水系入江流经的某个停靠站吧。苏湖富足的年代,物产便是从这里顺流而下;到了海上丰华的年代,逆流而上的也会在途经此地时集散。
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农耕社会骨子里的宗族观念,在如今的时代风潮里衍生出更多的变化,源出于同一处,聚散于天南海北。一代人没了,强关联的亲情纽带也许就会断了。千方百计想要挣脱的,也有可能是风雨交加时可以退避的。聚散离合亦是人生的常态吧,顺水、逆流,此处、彼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