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其实没有纠结过这个问题,遇上“旧时人”,仍旧会听到一句“还是走得好”。在职的讲,一律从严,眼下怕不是要“秋后算账”了;退休的说,跟着上面,退休待遇眼瞅着“五年未涨”。
然而,在那个年岁,进退不曾深想,只是解决眼前问题;时机亦未琢磨,只是跟着潮水的方向。从来没有想到这么多,如此深过。回头看看,离开的时候,不过三十七八的年纪,理应还会有一些作为,转眼间已经蹉跎了快十年。很难评,唯有认定眼下是最好的,才能自洽。
年轻时,人人都害怕“一眼望到头”,担心在一成不变之中消磨。年岁渐长之后,又渴求诸事平顺,不希望在能力不济之时,还要应对骤变的环境。只是眼下变幻匆匆,年轻时看不上的,如今成了“求之不得”的。
“得陇望蜀”,大概是人性的常态。手上有了些什么,内心里便会多出一些筹谋,心里想要的就会更多。赤手空拳的时候,关注更多的是机会与出路,既得利益后,担心更多的是失去。如何守得住,除了不断加码去搏一搏,便是期待没有什么骤然的变化。然而,有些事情,翻翻史书都有先例:做的时候,不讲;做完之后,算账。
周末与一位朋友聊了一会儿,本城上周的大戏“消失的ta”。听到几个细节。与之同一批参加工作,事业发展的分水岭早早便已显现,还很年轻,口才是很好的,平日里也是把严以律己挂在了嘴上,为人还算是低调,至少外在是朴素的。
意外的是,问了很多也许不必问的常识,也聊了很多谁也说不准的细节。比如,住得如何,吃得怎样,能不能睡觉,几时能够见到家人,手机长时间不充电会不会日后打不开,社交媒体的账号会不会因为长时间不登录而注销,将来又会怎样,从里面出来会不会与社会彻底脱节,会不会“祸及子孙”等等。
如此的聊天,只能想到一个词,那就是“代入感”,在潜意识里将自己放进了这个艰难的局面里,逼着自己去反思“来时路”走过的每一步。如此的聊天,也只能理解成一种“比较”,通过这些细节反复地去论证,自己在关键选择上,没有走错路。这些年,付出与努力,虽不值得,但眼下太平,是应得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