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又陆陆续续读了一些与东坡先生相关的书,包括于坚先生的《在东坡那边:苏轼记》,以及最近刚读完的,蒋理先生的这本《在苏州寻找苏东坡》。
这些书,写得都很好的,各有出发点,各有切入点。身为精神丰碑,苏东坡的人生历练有足够多的“故事”,就应该由后人不断地以文字为他重塑金身,化为图腾。
这本书的作者,蒋理,应该也是位有“故事”的人。一个原先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四川人,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跑到了苏州的甪直古镇上,开了间叫“光影墅”的主题民宿。本以为是“好好守店”的文化人,可读他的上一本书却是关于敦煌的“体验日记”,叫《敦煌守望四十天》,放着生意经不念,“闲不住”跑去当了“门槛颇高”的敦煌讲解志愿者。
在林语堂、于坚的笔下,所呈现出来的是“苏轼之所以成为苏东坡”的来龙去脉,他的艺术成就、他的精神力量、他的人格魅力。政治上的起起落落、命运中的颠沛流离,却始终不舍对生命的热忱,有一种在你们周遭难得一见的豁达与昂扬。
是一种与“他们朝我扔泥巴,我用泥巴种荷花”相似的,蓬勃的、向上的、不可欺辱的、不可压抑的顽强感在。而且这种顽强,不是那种只顾“自己梗着个脖子,完全不管脚下沾土”的那种“要强”,也不是“跌跤摔倒也要顺手抓把泥回家”的那种“泼皮”,是有士大夫身上那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劲道在的。
蒋理先生这本书的切入点,不再是通过他所经历的事,他所书写的作品,多维度地去展现这个人物的立体感。而是通过一城的风物、一地的人杰苏东坡之间的关联,梳理出文脉的渊源,精神的传承。就像他自己写的那样:
我知道世间为你作传的人很多很多,但这次我想用“苏州”这个独特的视角,去展现你的宦游与贬谪,你的爱情和友情,你的偶像和敌人,你的诗歌和美酒,你的乐观和豁达,你的黯然和恐惧,你的避难所和理想国。
苏州并非他的原乡,与他交集在他传奇的一生中也实属有限,但就是这样的一座古城,因为深厚的人文历史,明媚的江南风物,在“他的时代”将城池的文脉融汇进他的“某些部分”。而在此后的岁月里,历代苏州文人以他的人生历练为参照、为失意解忧的“药引”,在完成自我救赎后,纷纷参与到这位有“故事”的人的“造神运动”中,以自己的代入、投射、敬仰,以文字、以书画、以身体力行的“风骨”,为他持续地重塑金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