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读这本《味蕾上的江南诗》,总会想起民谣歌手松柏的那一首歌,收录在《听闻余生》中的《寻常岁月诗》中两句:“只是寻常岁月诗,书写风花雪月事。爱你的每个秋日,都像,春华未止。”
虽然一个讲的是吃食风物,一个唱的是人间烟火,但还是忍不住,“借来”两句话,用在这篇小短文的标题上。清人古籍上的三言两语,后人考证纠谬,试图还原当年的风物与民情。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是某种具备独特性的“个体视角”。
花了近一周时间,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看完李子綦先生记述创作初衷的《后记》,又将清人施鸿保辑集在《乡味杂咏》中的那些短诗,一篇一篇地认真地读了一遍。即便是如我一般的审美取向,也会觉得这些诗在遣词造句上还是“浅白了一些”,生僻的字眼都是极少的。
似乎也理解了,《乡味杂咏》虽是古籍,却一直只是个“稿本”,未经“制版印刷”进入公共传播领域,它的“传世”不具备典型意义,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其中还涉及郑振铎先生。在我的理解里,它在进入公共传播领域之前,审美的取向偏向于“共性”,而它的“个性”只具备“私藏”的价值。
然而,可能正是因为这种“私藏”的状态,《乡味杂咏》未曾被考据、被推敲、被论证、被赋予文艺创作的神性,未曾镀上不可以破的金身,始终还保持着质朴的、原始的、坦然的本真。最终等来了,更为看重“个性经验”的如今。如今的杭州常领衔“美食荒漠”的名号,而为世人所调侃,但在宦游半生、籍籍无名的古人眼里,却有常常生津、久久咏叹的“乡味”。
在互联网时代,与《乡味杂咏》类似的“个体表达”,我们每个人基本上每天都在做,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社交媒体上,还是会留下了我们每个个体的当下感受。这些洋洋洒洒、零零散散的东西,显然是敌不过“时代强音”的,但作为“白噪音”的背景,仍然可以占据“群体优势”,保留某种“本真”。
再进入到AI时代后,“意识永存”这个概念忽然就变得清晰了一些,“个体经验”“所思所想”最终都有可能以数据的形式上载,将某个大模型训练成为“如你一般”的思考工具,个体表达的价值和意义,在未来可能还有新的发掘点。不妨再站得宏观一些看待人类的文明。肉身一代一代地消亡,留下来的这些“数据”被筛选、提纯、混合、利用,呈现出某种复杂的统一性和明确的指向性。
扯远了,不过是想劝此刻在读这些内容的你,不管有事没事,多去记述当下、表达感受,在这个世间留下曾经用心活过的证据。哪怕“只是寻常岁月诗”,也别忘“书写人间烟火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