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愈合中:仿佛在看一个人的来时路


文图 / 左叔

第一次读韩江的作品,在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夜”。

一两年内,先后读过她的小说集《植物妻子》《失语者》,以及诗集《把晚餐放进抽屉》。她的小说中,有卡夫卡式“异化”了的情节,关注点是婚姻中的女性视角,字里行间里会有人在困境之中的胶着感;诗集的意象更为斑驳,虽然是译作但读起来并不艰涩。

这是她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而后就是她因为获得诺贝尔奖而大热,更是因为一些她对获奖一事的“姿态”上了热搜,闯进了更为广泛的公众视野。关于这件事情,中文网络中的解读有很多,但我偏向于相信一个创作者的“自觉”以及“持重”。

我不清楚短篇小说集《伤口愈合中》所收录的作品,成稿于什么时期,但读起来,更像是在看一个人的“来时路”,里面有籍籍无名时的种种努力,也有崭露头角之后的充盈自信。写作者极具个人特色的“标记密码”会隐匿在各个阶段的文本之中,虽然未必完全一致,但却是有迹可循的。

其中,有一些“突破”性的尝试颇为大胆,虽然是东亚文学或者女性文学创作之中常见的母题,但在手法上却是有她自己的风格化的处理。她对于描摩人所身处的各式各样的困境,总有自己特别突出的感染力。我不知道旁人会如何,我自己读着读着,常会有深吸一口气的不自觉。

奖项虽然是一个“王冠”,但没有承重的能力,则它会变成反噬的力量,成为一个想要突破的“枷锁”。这其实很好理解,毕竟此后的每一步都容不得“失手”,冒险尝试变成一个更为困难的事情。这个阶段的创作者都已经趋向成熟,但每一个成熟的创作者内心里也有“突围”的冲动。在这个时候,忽然被“加冕”,虽是值得庆幸的,同时也是值得警惕的。

读这本小说集期间,杂事也是挺多的。心浮气躁的状态面对书中困境的胶着感,阅读体验上确实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后面的《黄纹蝾螈》,其实是没有读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的。这本书中,留给我印象相对深刻一些的短篇则是《罕萨》:未曾抵达之前,我们凭借想象粉饰了现实的种种不堪,等到身陷其中时,才意识人人皆困“围城”,现实的围城、梦境的围城,一座又一座破不了的城。

有些作品,确实是需要换换心境来读的。若来将来还有机会,一定会挑一个相对状态好的时候,重新读上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