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事,几完缺:一本旧戏,翻来覆去地演

文图 / 左叔

书读过半,才敢在朋友圈里说几句:

晚明史,蛮有意思的。越读越觉得世间本无新事,都是在同一个坑里反复试错罢了。不同的演员纷纷登场,出来演同一场戏。有些感人,有些伤神。如果你无畏比较多的古文献引用,可以“服用”这本中华书局出版的,樊树志先生的《人世事,几完缺——啊,晚明》。
#书读过一半才敢说几句。

这本书,最优先解决的,是我长期以来“似是而非”的问题。有很多历史典故,我们往往就知道了一个大概,有些很多知名人物,我们往往也就只看到世人给予他“标签”贴得最重的那一面,至于更为深入的部分,更为立体的人性,往往就停在了“浅尝”阶段,也满足于这个阶段。

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积累起来的常识,往往会有时空错乱的问题,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缺乏足够的逻辑联系,知其一,亦知其二,但不知道是一生的二,还是二生的一,或者是一与二本是一对,还是一与二为仇敌。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有想深、想透、想全、想穿,全都浮在面上。

宦官专权、倭寇猖獗、思想解放、结社党争……知道这些人物是晚明的,也知道这些事件是晚明的,这些早就知道的东西,从来都没有想过会将它们放在一个混沌的时空系统里去理解和认知。失掉了一些更为宏观的视角,去看脉络走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比如客居这座小城中,张溥、吴伟业、王时敏这些名字不可能不熟悉,这些人所涉的时事典故也知道一二,但这些人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在整个晚明的时空里又应验了什么,却从来不曾有机会深入的去了解或思考过。

活在烟火凡尘中,极容易关注到“四代一品”这种世俗层面上极容易受到重视的成功上,至于这些名字背后的平凡人的那一面,他们所持的政见、所抱的理想、所秉的信条,这些如果不读他们的传世作品,不看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浮沉,是没有办法更为深切地感受到的。泛泛地了解总归容易,往深里钻便成了做学问,而做学问这件事情却是极苦的。

“人世事,几完缺”,截取的是明末清代诗人吴梅村《贺新郎•病中有感》中那句道出诸多人心声的感慨。人世间的事,没有多少是完满且不留缺憾的,一本旧戏,翻来覆去地演,大家都觉得有些心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