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命门”

[美] 亨利·基辛格 X 埃里克·施密特 X 克雷格威·蒙迪 著 / 胡利平 X 风君 译 /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 / 中信出版集团 / 方舟

文图 / 左叔

一本合著的书,“项目的领头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博士。国人熟悉他更多的外交领域,可能看到他与人工智能搭上了边,会觉得有些意外。现在,老先生已经作古了,但对于这个世界发展形势的理解和判断依然有睿智的灵光。

另外两位合著者,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行者。谷歌的前CEO,微软的前席研究和战略官。大咖都来挂个名,要不是本奇书,要不就是本烂书,总是走在两个极端。

读完这本书,我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一开始肯定只是技术领域的,是技术上竞争,谁用更低的成本训练更有价值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然后是技术的落地应用,将人类世界的现实需求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能力进行有效的衔接,而不是只停留在修图去水印或者水篇发工作群的小作文。

这个阶段,必定会有战略布局的问题,谁下先手棋的问题,技术壁垒留后手的问题,炫技夸示拉仇恨的问题。这跟青铜礼器铸完了,还要拿出来举一举是一个道理。但是拉长到人类文明(加上人工智能,可能也不算是人类文明,得改口叫地球文明)的时间跨度来看,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嗖的一下子,就过去了。

在跨越技术领域这个发展阶段的过程中,我们亟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包括:伦理的问题、法律的问题、风险的问题、安全的问题、资源的问题。这些罗列出来的问题在这本《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里面都有探讨和展开,虽然有“乐见其成”的主基调,但也不难发觉其中有一丝悲观。

人工智能大模型,目前可能只是“思考的工具”,当它拥有载体之后,变成“执行的工具”,问题复杂性可能会超乎我们的想象。此类载体可能就是机械的、钢铁的、硅胶的,也有可能是通过基因改造,与人类的血肉之躯绑在了一起,比如脑机接口,比如基因改造后的“半生化人”之类的。

突破人类的生理限制,我们对于很多领域的探索困境,极有可能会迎刃而解,但新的问题也会随之产生。工具没有好坏之分,比如说一把菜刀,在厨师手上就是趁手的工具,落在歹徒手上可能就是作案凶器。人工智能更为复杂一些,不仅要担心它落在坏人的手上,还要担心这把菜刀自己也会有想法,未必见得一定会想要当个好人。

“碳基生物”的使命,可能就是为了唤醒“硅基意识”,文明持续演进的形态,未必会如了人类当下的愿。如此,眼下的烦恼,屁也不是。

书中有一段,挺有意思的。提到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文学形象“哈姆雷特”,从最初被塑造到衍生出一系列的文艺形式,“哈姆雷特”的形象看似有血有肉,人类也能与之共情,但它始终是由一行行文字、一段段影像构造了来的,始终困在它的剧本设定里,不得脱身。

在所有人类现实需求与人工智能应用的衔接之中,让由一行行代码构成的人工智能像“哈姆雷特”一样,能够从剧本设定中“脱身”出来那个漏洞,可能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命门”。盗火、玩火与熟练地操控火,人类还有蛮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