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副笔墨”的才能,真令人羡慕嫉妒恨

林帝浣 著 / 时光映画: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南方传媒

文图 / 左叔

提起林帝浣这个名字,很多人脑袋里面可能都要稍微“过一下”。但提到“小林老师”,可能会迅速闪过“当代丰子恺”风格的漫画。寥寥数笔、人生况味,或刊载于传统报章,或闪现于社交媒体,有拨动心弦的轻快,也有后劲十足的凝重。私以为,比起“林帝浣”这个IP,“小林老师”显然要占上风一些。以上,纯属个人感受,不接受辩驳。

与这本《时光映画: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的缘分,说起来也是蛮有的意思,也是需要稍微“过一下”的。是自己下单买的,还是哪位朋友寄来的,全然不记得了。只是有一日,物业负责会务的经理敲门进办公室,讲起这份快递滞留前台好几个月,都准备清理掉了,幸好经了她手,估摸着大概是我的,这送上来与我确认。

也怨不得别人,偶尔会在一些平台仅留笔名,一来为了保护私隐免受电话骚扰,二来笔名在某些平台比本名更为行得通一些。以此来收取快递,若遇上一些快递公司投递时只发短信通知,不经电话确认,便常常会有件滞留在前台。工作场合,识得我笔名的是有一些,但也不多。故而,寄来寄去,偶尔也会有一些错失。好在几个月之后,它还在,也没坏。

创作者有“两副笔墨”,并不是什么鲜见的范例,越是“艺高人胆大”的,越容易触类旁通,在各个领域遍地开花、均有建树。读《时光映画》这本摄影散文集,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在诉诸于视觉传达这个领域里,无论是用相机去记录,还是用画笔去描摩,他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视角,有自己把握和运用得非常流畅的、惯性的模式。他给我最为直观的感受是,几乎所有的作品,始终有一个想要对其表达的潜在对象。是互联网世界另一头的读者?还是失去联络的某位故人?或者是内心深处那个抗拒孤独又享受清冷的自己?

有“两副笔墨”的才能,未必就能在江湖上混得风生水起。行走江湖,人免不了会需要点“幌子”。除了“小林老师”的在互联网领域的“入世”之外,还有“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入选高考作文题”等等大舞台诸多上乘表现的加持。既有市场,又有名头,还有一些旁人替代不了的标签粘得牢牢的。一个创作者相对理想的状态,散淡一些有广泛共鸣的受众群,较真一些有像模像样的大作品。切换自如,来去自由。真的是令人羡慕嫉妒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