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因之梦吴越:流出同源,既一脉相承又各自发展

刘士林 主编 / 我欲因之梦吴越:江南文化十二讲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文治堂

文图 / 左叔

大部头的东西,不怕不够扎实,就怕洋洋洒洒,絮絮叨叨,不知道在说什么。

最近几年,身处苏州,“江南文化”这个概念,在各方“资助”下出了一系列的书,也都“舞到了眼前”。前前后后,也读了几本。不曾落笔,写几个字的原因是,不少的作品都将着力点,放在“寻根问祖”上。在那些作品里,地域之争仍然摆在了明面上,谁出钱了,就站在谁那边,都想争“江南文化”的这个根,吃这波时代浪潮的红利。

《我欲因之梦吴越》,跳开了这件事情,有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将“江南文化”放在历史源流之中,放在时代浪潮之上,通过“溯源”、通过“比较”,通过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同源性来展现“江南文化”的特殊气质。这思路是对的,也是我所欣赏的。捧臭脚的事情,为了五斗米谁都会做,但也得做得漂亮点,免得让人看笑话。

博采众长,将各家之说熔于一炉,看似是“轻巧之举”,但是撷取哪些,舍弃哪些,不也是一门学问吗?《我欲因之梦吴越》大段落引用,甚至全篇引用旁人论著,极有可能被人诟病,但有一些议题的探讨上,全篇引述总比断章取义的好。《我欲因之梦吴越》的长项在于核心的观点的树立,以及专论框架的搭建。“江南文化”是中国人骨子里偏向审美、诉诸感性的诗性文化。

这样的诗性文化,现如今被放在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浪潮里涤荡,沉浮之间依旧是长三角诸城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争出个嫡庶之争又能如何?眼下谁在首发领跑位,谁该辅助打野,谁是吃尽红利的,不是一眼明了的问题吗?何必要自欺欺人呢?是什么,就是什么!实事求是,不是也是一直挂在嘴边上的吗?

在我的理解里,江南文化是一个“泛概念”,是一衷各表的复杂概念。江苏地域粗分分,大概五支: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徐淮文化、苏东海洋文化;浙江地域粗分分,大概三支:吴文化、越文化、瓯文化;安徽地域粗分分,大概四支: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无论哪一支,单拎出来,都能沾点边,亦都不完整。

流出同源,大家都是一脉相承,各自发展的。这东西是谁的?如果眼界不够阔、格局不够高,那么就只能算算小九九。成大事者,还是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没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认同,一盘散沙在所难够了。毕竟,对于江南文化而言,更为强大的、左右其发展的力量一直都在。没有足够强劲的蓬勃经济支撑,文化传播效应会大大的削弱。在眼下,抱团是条出路,也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