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写“彩虹”,还有所有人必定会经历的疼痛

[印度尼西亚] 诺曼·埃里克森·帕萨里布 著 / 二时顷 译 / 近乎快乐的故事 / 中国友谊出版社 / 西瓜糖


文图 / 左叔

读东南亚文学的机会不多,读印度尼西亚籍作者写的中短篇小说集的机会更少。不敢说是首次,但估计也不超过一只手的数量,更何况这还是一本贴了“彩虹”标签的中短篇小说集。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诺曼·埃里克森·帕萨里布,1990年出生于雅加达,是印度尼西亚文坛上具有影响力的青年诗人、小说家。这本中短篇小说集《近乎快乐的故事》曾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代表《雅各布之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恩·福瑟的《新名字》共同入围了布克国际文学奖。

没有读之前,多少会有一些成见。会以为这些小说的主旨,可能都在趋向于“彩虹”的自我认同上,但事实上这本小说集想要表达的东西,因为掺杂了印尼社会的宗教信仰、阶层结构的冲突与矛盾,而显得更为深刻一些。

读这些故事,有时候会像身陷赤道热带雨林中一般,读其他中短篇小说的那种“痛快爽利”感受会被削弱很多,更多的是故事之间的关联像重新构建起来的“元宇宙”。这一篇是另一则故事的“番外”,读到某个线索的时候,人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想想上一个故事里的情境。

[印度尼西亚] 诺曼·埃里克森·帕萨里布 著 / 二时顷 译 / 近乎快乐的故事 / 中国友谊出版社 / 西瓜糖

比较偏爱的几个故事,一个是《你叫什么名字,桑德拉?》,另一个是《愈显主荣》,都是以年迈母亲为主线的故事,还有《我们的子孙多如天上的云》。东亚文化里面,身份认同与家庭亲情、个体自由与责任肩负的拉扯,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总归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读起来会有比较强烈的代入感,很像在看对岸经常会拍的电视剧题材。

在这些故事里面,“彩虹”只是故事前情提要,活在丧子之痛里的当下,人生的诸多可能性只余下最后一种,才是小说人物最难以面对的命运波折。丧子的母亲同样也有身份认同的问题,从“某某太太”“某某妈妈”又重新变回了“做姑娘时”的“桑德拉”。

《愈显主荣》讲的是一个独身修女年迈进入养老院的故事,类似的题材自己也曾考虑过下笔,但估摸着如何自己写的话会将它给写浅了。在这个故事里,更深层的是人对于自己人生诸多可能性的期待一一落空之后,还有没有被补偿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初读时会以为这本书大概率只写“彩虹”,读完之后的感慨是不承想讲的是所有人必定会经历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