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我在一些社交媒体和通讯工具上,一直管这本专业论著的作者张锐,一直叫“兔博士”,从来也没有问过他是否愿意。常见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能源领域的专论,也知道他有与年轻帅气的外表,并不太相称的岁月积淀及专业学识,但仍然忍不住有一种“看到可爱的小孩子想要逗一逗”的冲突。
读到这本《绿色剧变》,已经是再版二刷的阶段,算是经历了所谓的“市场检验”,留下来的“真知灼见”。以我这个没有专业背景,普通读者的视角来简单概括一下这本书:那它就是一本以国际关系的视角来讨论全球能源转型问题的专论。
在这样的框架结构中,叙事免不了会极为宏大,但实际上,这本书当中探讨的很多方向,都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是身处这场绿色转型的浪潮之中,只不过在大势之中,个体的力量极为些微,很难发现。
能源转型的先机,必然是国力的竞争。英国在18世纪上半叶抢占发展先机,能够从一众欧陆国家中脱颖而出,在能源转型的视角中,是由柴薪到煤的转变助推蒸汽机的横空出世;而美国的崛起,也是石油作为能源的规模化、工业化的利用。
化石能源占据主场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资源稀缺和分布不均,几乎所有的政治动向和战争纷乱都是围绕着能源的开发、交易、运输等环节展开的。控制开采权、节制交通点,以资源谈条件,以市场换筹码……几乎所有的大事件背后,都有各国为能源筹谋和角力的影子。
能源转型的动力,仍旧是国力的竞争。表面上是全球气候变暖和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催逼出来所谓的“碳中和”,但真正让能源结构发生转变的推进力仍旧是国力。新能源的研发创新是高科技引领,新能源的规模应用是产业链支撑,这两样没有国力顶起来,必定走不下去。
竞争,是具有排他性的,但在全球化的视野里,各国的能源转型又极为自然地被矿产资源、产业链条、贸易交流等诸多因素绑在了一起。旧结尚未解开,新结又添几枚。第三次能源转型涌出来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仍旧存在各种需要通过合作机制、框架协议来突破的壁垒。
收回视野,看中国如何在全球绿色浪潮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张锐给出的众多探讨方向中,有一些我觉得是极为中肯的。对内,我国能源体系和结构庞杂,自然也就形成了多部门“群龙治水”的局面,但在国际合作领域,还要解决好一个“龙多必旱”的问题。当然,“兔博士”讲得还是比较专业和中肯的,不像我这般随意和调侃
个体能做的事情,除了节能,还有自掏腰包为新能源转型未曾实现规模化而产生的溢价买单,除此之外就是在国力竞争中当个明白人了。
最后提醒一句,学术专著嘛,自然有那种“纲举目张”的规整,想要从中找到科普读物的“轻松”“趣味”,基本上就是“缘木求鱼”了。人不能既要,又要,还要,对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