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B面的絮语

文图 / 左叔 这本书的封面,是容易让人心生“刻板印象”的。没读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本书会是那种非常“女性视角”“生活情调”的作品。 和煦的斜阳、淡淡的香氛、精致的摆盘、浅浅的闲聊……大概就是由这些芜杂的细节,不断叠加累积最后成一泓浅浅的池水,一阵风轻拂过,荡起粼粼的波纹,合上书页,一切归于平寂,什么都不曾改变。这几年,类似的书有很多,迎合了这个时代的阅读,对于“轻薄”的诉求 ...
文图 / 左叔 这本书的封面,是容易让人心生“刻板印象”的。没读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本书会是那种非常“女性视角”“生活情调”的作品。 和煦的斜阳、淡淡的香氛、精致的摆盘、浅浅的闲聊……大概就是由这些芜杂的细节,不断叠加累积最后成一泓浅浅的池水,一阵风轻拂过,荡起粼粼的波纹,合上书页,一切归于平寂,什么都不曾改变。这几年,类似的书有很多,迎合了这个时代的阅读,对于“轻薄”的诉求 ...
文 / 左叔 这几年,陆陆续续读完了小川糸的《山茶文具店》《狮子之家的点心日》等作品,但她的成名作《蜗牛食堂》却一直没有机会拜读。 虽然没有读过,但我估摸着那本书的风格一定是“小川系”源头,而后来我读到的这些都只是某种延续,作品的主题大概率也是围绕着“和食”“和风”来写的,都是那种向着细微处深掘,掘出生活里烟火寻常的美好,掘出人生中朴素隽永的道理。 说实话,前几本读过的书细 ...
文图 / 左叔 以前遇到不甚了解的作家,遇到不曾读过的某类作品时,会第一时间先看看有没有序文,希望能够透过“背景交待”,多多少少让自己对这个作品有些“预设”,不至于一头扎进字里行间找不到北。 现在“获知”的渠道和途径变多了,去搜索引擎随便找找便能有一箩筐的内容,五花八门的令人眼花缭乱。跟之前比起来,做类似的事情反而需要更为谨慎一些。 读日本“战后派文学”代表作 ...
文图 / 左叔 之前读过中信出版的几本介绍中国传统色的书,算是打开了我对于设计领域的色彩研究的一个新疆界。 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印象吧,我以为绝大部分的色彩领域研究的书,大概就是像中国传统色那几本书一样,有类似的体例,大致的表述风格以及差不多的版式设计。 读完这本由日本专攻色彩文化、花纹文化研究的城一夫撰写的《日本色彩百科》后,我发现色彩文化研究方面的专著并不是局限于“差不多” ...
文图 / 左叔 之前,也零零碎碎地读过一些日本的俳句,知道它在形式上近乎我们所熟悉的“格律诗”,但又惊诧它的体量之短。短短三行,体量小到仿佛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所以,总在担心如此短小的文学形式,所能承载的诸多的信息量,都是在表面的文本之外的意韵之中,而感受到意韵之美又是极难得的。 后来,又读过了日本“歌圣”斋藤茂吉的《心寂犹似远山火》,感受也是如此,总担心隔着语言、文 ...
左叔 读书 2021-10-10 826 0 与谢芜村俳句傅抱石傅益瑶叶宗敏小林一茶文化交流日本松尾芭蕉正冈子规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禅意诗歌
文图 / 左叔 如果能早点读过这本书,我可能在种植月季这件事情上要少走很多弯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仔细地想了想自己种在院子里的那几株月季,其实从一开始选定位置的时候就已经出错了。好在,它们还算是争气,没有直接挂了,只是长势不太好而已。当然,我在园艺上的水平,也只能保证养不死,说到养好谈何容易。 作为一本园艺种植领域的工具书,这本书解决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是对月季品牌和 ...
文图 / 左叔 这本《弃猫》很轻薄,体量更接近一篇稍长些的散文。稍微用点“力”,一个多小时便读完了。可是,它却偏偏做成了一本精装的书。即便再加上随书附赠的一本手账,也难免不会让人产生又出来“骗钱”的想法。这也给很多”知名作家“提了一个醒,慎重考虑售卖“单行本”的版权,因为无法控制这个”单行本“最终会以什么样的面目面对读者。 不过,我其实挺能理解这个主题为什么写不长的原因。就 ...
文图 / 左叔 这本《手绘紫禁城》,确实文如其名,文字量不大。如果感兴趣的话,即使是细细读过,大概也用不上一天的时间。大量的手绘图稿占据了这本书的近大半,让“手绘”和“紫禁城”变成了这本书的“要件”,但在我看来,其实对于今时今日的我们来说,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提供了一个“他方”视角,让我们来重新审视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自信”。 当然,要说明白这件事情,还得交待一下这本书的 ...
文图 / 左叔 译者廖雯雯在《译后记》中如是写道:“对这本书的态度或可如此。最好待夜深人静时,捧一杯白水,周遭无星辰、无月色、无虫鸣、无乐音,只有你与深深海域,然后一灯如豆,照出书中瑰妍幻境。” 读完小川糸的这一本《狮子之家的点心日》,再代入译者廖雯雯在《译后记》里面提及到的个人际遇,自然也就知道这样“与自己孤独面对”的场景与这本书是完全契合的。只是这样的“场景”很像是中药 ...
文图 / 左叔 读到陈舜臣的这一本《七福神与曼陀罗山》完全是意外。我在挑书的时候,误将他的名字与此前读的另一位作家徐则臣搞混了。 买书的时候,我还挺纳闷的,我的这位连云港东海的“苏北老乡”几时有了日本国籍?等到拆了塑封回家一看,此“臣”非彼“臣”,扉页照片显示这位“臣臣”是个老先生。 “既来之,则安之”,读书也是一样的吧。意外撞上了,再如何地出乎意料,耐下性子深入地读一读, ...
文 / 左叔 最近这几年,接触到一个新词叫“信息茧房”。这个词是指在“大数据”的年代,我们每个人被精准的算法“给算计了”。我们在推荐的“信息流”之中,永远只看到自己的“兴趣项”。 “视野之外”的新鲜内容,反而很少能有机会被我们“看见”。“大数据”从“海量”的迷茫,走向了精准的“死胡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对互联网经历几十年的发展,终将去往何方仍然怀抱一丝忧思。 除此之外 ...
世间万物,始于心,终于心。 文图 / 左叔 读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的这一本《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期间,我去参加了一场线下的读书会。读书会当晚推荐了另一本与“人生哲学”相关的书籍。在谈及感受的时候,我举了稻盛和夫先生这本书当中的一些例子。现场的其他读者朋友听完之后,内心应该也有戚戚然。 稻盛和夫先生童年体弱,一直生活在肺结核遗传的阴影之下,父亲、兄长等家人在照顾染病长辈 ...
文 / 左叔 身为作家、设计师、出版人的松浦弥太郎曾说,很多时候,勇气不是从你的脑袋里生出,而是从你的脚下涌现。从早年辍学出走海外,到转型成功变成行业里翘楚,他倒是真把这句鸡汤活成了自己的人生。 这话,我其实也在很多人身上见过印证。不管平时是怎样的人,事到临头时,总能有办法心一横,眼一闭,就迎难而上了,但很多事情最终取得想要的结果,并非心一横、眼一闭就能达成。 认识一位家道 ...
文 / 左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事情的结局常常令旁人觉得意外,但当事人的感受总归是灵敏且准确的。每件事情若是拿出来“复盘”,即便是旁人也总能在蛛丝马迹里找到早已“扎根”的“前因”。有机会看透了这一层,“后果”也就不意外了。 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更是如此,总是有前因后果的,并不会存在什么无缘无故的“好”,也不存在没有来由的“坏”。只是有一些潜藏在台面之下的丝丝缕缕,你我因 ...
文 / 左叔 前两个月,我以旁人眼中“失心疯”的状态买过一只滑板,并且有花时间“躲”在地下室里面一个人练了好久。 现在,我基本上能够在相对平缓的场地上“自如”地滑行了,但还是不太敢到街道或者人多的场地上去滑行,更不太敢滑在滑板上,用手机拍一些视频。毕竟手机是刚换的,滑板上的“第一摔”和手机的“第一摔”最好都不别来。 滑滑板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它容易“失控”,而你要熟悉 ...
文 / 左叔 中午去附近的小店喝咖啡,闲坐的时候听到隔壁桌在讲人是非,工作上的矛盾与摩擦,谁做多做少的问题。末了,来了一句抱怨,他这种人怎么能这样?这种事情换作是我如何如何…… 这间咖啡馆位置安放得十分“讲究”,周遭一圈都是彼此没有什么交集的“公家单位”,大家伙午餐后走几步就能到,喝一杯、聊聊天、散散怨气,再步行回去一头扎进工作里。 事实上,“他这人怎么是这样子的”“怎么会 ...
文 / 左叔 有一年秋天,和一位比我离“财富自由”要近超多的朋友去附近的小镇吃蟹,席间喝了点酒,粗略地聊了聊“发家史”。 他感慨说,自己最有“奔头感”的时候,不是手头宽绰“想去哪儿拍,就去哪儿拍”的这几年,反而是手头比较紧、生意虽然难做、但却能感觉得到整个人都是在“往上爬坡”的那几年。现在,爬坡爬不动了,说想着哪里好吃,哪里好玩,趁着走得动,吃得下,多去转转。 你说说,这话 ...
文 / 左叔 最近在读北大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早与北大文学博、中传文学院副教授凌云岚共同编著的《拾读汪曾祺》,本以为这样“解构性”的“文论”是偏向“吊书袋”的,可读性不强。 未曾想没有“选错”书,这其中极可能是因为与汪老同乡的关系,出来读书前我都在高邮生活,提及的很多作品读大学时又陆陆续续读过。因为有这些“前因后果”,所以才有机会“选”到这本书,并且让“读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