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瓜只要你想吃,肯定是吃不完的

文图 / 左叔

“吃瓜”其实是个技术活,并不像“嚼老婆舌”那么简单,尤其是互联网公开信息那么多的情况下,更需要拿出做学术研究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来。否则,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给套进去了。

敏感,是首要的。光不放过“蛛丝马迹”还不行,还要及时关注那些一反常态的“骚操作”。

比如,一个几乎从不宣传内部管理的公众号,突然发了一个与人事工作相关的推送,研究出台了一个与选人用人相关的规定,甚至还罗列了一些要重点防范的坑,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了,毕竟这些坑每一个单拎出来都是可以埋了人的坑。

任何一个离谱的制度规定的背后,一定曾经发生过更为离谱的事情,而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只是“疯狂打补丁”。

还有一些细节也是耐人寻味的。这个公众号,平时基本上也就三千五千的阅读量,有时阅读量更是低至一千两千的。唯独这一条推送暴涨至近万,可见所在机构的内部大概率也是“私下转发”“拼命吃瓜”的节奏。如果还能联系上近期的公开新闻事件、搭上些所在机构的人脉关系,可能在三言两句间便能窥探其中的玄机了。

质疑,是必要的。“吃瓜”是个费脑子的活,本质上是信息收集、分析与求证,严肃一些可以归类在“情报学”的范畴里。首先要弄懂的就是“瓜源地”大环境里的基本原则。

组织结构、人员流动、财经补给、层级配置等等环节的最为基本的“大规则”。但凡知道点,有些造谣生事、胡乱引导便会不攻自破。“公司法”管辖领域的事情,过了“董事会”分分钟就能调整过来了,但“组织法”体系繁复,暗门极多,又碰上“暂时开不了会”的节奏,再加上“前事未明”……发个信息都需要三审三校,挪个位置不需要走流程的吗?所以有些“瓜都结到树上了”,怎么还“听风就是雨”呢?

再比如很多领域的规矩,都立了“五年一届”,如果年纪尴尬撑不到一届,又不是“天命人”的话,极大可能就只会是“看守内阁”。虽质疑“顺位接盘”说,但吃瓜的乐趣并不会止步为此。如果愿意沿着这个方向,再去吃一吃有没有什么“逆天改命”的瓜,这不“劲头”又来了嘛!

这瓜只要你想吃,肯定是吃不完的。什么瓜都吃,只会越来越营养均衡。毕竟很多瓜到最后会串起来,彼此互相印证,“情报学”这门课程学习的乐趣也在于此。最后提醒一句,克制点!尤其是在容易留痕的地方,一不小心,可能真的会把好运气给吓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