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人生在世需要自洽的信条

世间万物,始于心,终于心。

[日] 稻盛和夫 著 / 曹寓刚 曹岫云 译 /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 / 中国工信出版集团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智元微库 / 试读购买

文图 / 左叔

读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的这一本《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期间,我去参加了一场线下的读书会。读书会当晚推荐了另一本与“人生哲学”相关的书籍。在谈及感受的时候,我举了稻盛和夫先生这本书当中的一些例子。现场的其他读者朋友听完之后,内心应该也有戚戚然。

稻盛和夫先生童年体弱,一直生活在肺结核遗传的阴影之下,父亲、兄长等家人在照顾染病长辈的过程之中均没有被传染,反倒是一直担心受怕的他最终染上了病症。后来的几次求学考试不顺利,稻盛和夫先生都将原因归结于人的“私心”,因为“只想到自己”,因为“害怕什么最终招致灾祸”,对于以“唯物主义”作为认知根基的我来说,是觉得有些“玄乎”的。

直至他举了少年成长期唯一做成功的事情“推销纸袋”,才让我觉得他的这套“逻辑”有值得信服的点。为了谋生计帮家庭度过难关,他需要帮忙做印刷生意的家里推销纸袋。这件事情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成功到原本外地来鹿儿岛推销纸袋的其他商家最终默默地退出竞争。

在这个过程之中,他想到了一周按怎样的线路去挨家挨户地跑业务,他想到找店家代销的思路,他琢磨出很多的办法来提升销售业绩。能够让一个还在读书不知生活艰难年纪的孩子,肯于抛头露面厚着脸皮一家一家地推销并取得成功,在他日后总结看来完全是因为“利他”之心。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成了家的人,如果一个人在家,可能煮碗面条就对付过一餐了,但如何孩子在家,有老人需要照顾,怎么着也要炒两个菜,蒸个米饭。很多时候就是这种情况,一件事情如果只是单纯地为自己,人多多少少会以自己的欲望满足为限,能偷懒就偷懒了,可是为了家人,为了集体,为了社会,反而会拿 出百倍的努力来,说到底还是肩上的责任使然。

如何利用这一点“利他”之心,说实话在以前的管理岗位上,我是相对熟悉这个套路的。事实上,在很多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任务前,过多强调个人“私利”容易显得格局过小,也容易遇上唯利是图的人,强调“利他”之心反而更容易激发身为社会动物的人更为积极的一面。这大概也是很多领导善于“画饼”的一个原因。

读完这本书,我明确地意识到稻盛和夫是有宗教信仰作为人生信条根基的。全篇在强调“利他”之心的同时,也在说“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的道理,诸多佛家普世的价值都在他的字里行间里隐现。我个人觉得,他的这般领悟是一般人很难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达到的“理想境界”。

不过,我觉得即使是达不到,也没有什么要紧的,毕竟稻盛和夫先生只有一人,虽然他的“心学”广泛传播,但能够做到的也是寥寥。更何况这个世界的有意思的地方正在于“和而不同”“各自精彩”。不过,我又觉得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之中都应该像稻成和夫先生那样摸索出一套“自洽”的人生信条来。

勤学向善的人,就把埋头苦干当作人生信条;爱抄捷径的人,就把钻营讨巧当作人生信条。遇到困难,碰到障碍,用自己信服的那套人生信条去解释,去和自己和解,获得心境上的自洽。

可千万别错位了,比如明明自己是靠牺牲色相得到了位置或者业绩,又偏偏用埋头苦干来解释这一切,不仅自己内心会异化扭曲,旁人看明白了也会笑话。比如身有过人的长技明明可以守住自己的德行,却被周遭恶劣的环境所左右,沦落为同流合污之人还要用“清者自清”来爱惜羽毛,这又是何苦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