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少女没有抵达:当纷杂的“时态”集中呈现时……
文图 / 左叔 读过对岸作家吴晓乐上一本现象极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从“文学作品”的分类开看,上一本的形制体量更接近“短篇小说集”。而这本《那些少女没有抵达》,在形制体量上更接近“长篇小说”。 两种体例之间,最为显著的是字数的多寡 ...
文图 / 左叔 读过对岸作家吴晓乐上一本现象极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从“文学作品”的分类开看,上一本的形制体量更接近“短篇小说集”。而这本《那些少女没有抵达》,在形制体量上更接近“长篇小说”。 两种体例之间,最为显著的是字数的多寡 ...
文图 / 左叔 转眼之间,孩子就大了,进入了青春期。该有的问题,需要面对的难处,此刻都一一摊在眼前。 如果一个人愿意常常自省、时时反思,其实会在抚育子女的过程之中,进一步加深对自己身上背负着的一些问题的认知和理解,找到它们的症结所在,进而能 ...
文图 / 左叔 关于这本《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我之前写过一篇《人的一生,由万千的选择连缀而成》。 写那篇的时候,这本书已经快要读到最后一章了。我本来已经不打算为这本书再写点什么了,因为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基本上已经在 ...
文图 /左叔 在《寂寞大师:世界艺术名家十五讲》的序中,也就是在《当我们谈论艺术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里,这本书的作者吴涛开宗明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说自己的解说并不学术,也不热衷以学术的方式去研究和看待艺术。他觉得,绘画和雕塑最本质的欣赏 ...
文图 / 左叔 读这本《寒栗》,总有一种观看犯罪题材电视剧集的感受,100来个章节,一气呵成,没有尿点,也没有拖沓的地方。读至一半的时候,看到了作者索伦·斯外斯特普的简介,瞬间也就是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编剧、制作人、丹麦电影学院这些标签贴在身 ...
文图 / 左叔 如果单纯只从探讨东西方的社会保障机制角度来看这一本书,那些这本书就显得过于累赘了些,里面充斥着一个单亲母亲的挫败、迷茫与无助,那些人在脆弱时的小幻想,在稍稍得意之时的天意捉弄,都显得与宏大的社会机制主题格格不入。 但如果你只 ...
文图 / 左叔 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家安·泰勒的这本《时间之舞》挺有意思的,她的这本书只撷取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四个片断,1967、1977、1997、2017这四个年份的剖面,也就是故事里面的主人公薇拉的10岁、20岁、40岁、60岁。至于这 ...
文图 / 左叔 华人文化多半还是敬畏生死的,这大概也是我们鲜少能够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看到有把“做白事的”拿出来的说事的原因。上一本有印象的作品,是有些“天津贫嘴风”的《白事会》,虽是生死事,但下笔却是黑色幽默的调侃,总让我觉得现实生活未必如 ...
文图 / 左叔 读高铭的《狂想代理人》第一感受是“爽”,这种“爽”不是读者读起来的的“爽”,而是同样身为写作者羡慕的、肆意写作上的“爽”,似乎有一个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阔且没有无界的“自由”让高铭给捡着了,那是一种“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文图 / 左叔 确切地说,《一个人就一个人》是我自己第一本从头至尾读完的刘同的书。对他此前作品的了解,都是“二手”的印象。 比如在一些阅读活动里,会有年轻一些读者朋友站起来讲阅读他作品的感受;比如微博中一些转载“语录”的账号里,读到他此前作 ...
文图 / 左叔 因为与新浪读书有合作,所以很早就留心到这本《武汉抗疫日记》的出版消息,甚至连这本书的前期的宣传,我也都通过“随手转发”的形式参与了,但也就是最近几天,才透过相熟的编辑拿到纸质的样书。 书很厚实,蓝色的封面上,印着占据了半个封 ...
文图 / 左叔 作为一个文科生,不想回忆高中物理,因为过于相关的回忆过于惨痛了一些。在面临分班选择的时候,虽然我的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部分的成绩还可以,但是老师还是想都没有想就推荐我去了文科班。此后,我便与物理彻底地“绝缘”了。 读由中科院 ...
文图 / 左叔 读澳大利亚作家莉安·莫里亚蒂的小说《大小谎言》,第一感觉就是太适合改编成剧作了。 故事的开篇就是“死了一个人”的谋杀悬疑,然后每个小的章回都有正在行进的情节与侦破案件谈话的场景切换,特别有“美剧”紧凑的张力。 在豆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唐 / 王昌龄 《送柴侍御》 文图 / 左叔 这本书的作者切特·雷莫说,我以崇敬、敬畏、感恩、赞美的态度关注着这个无限神秘的世界。这大概也是最近一个阶段我的心境。 从开始的震惊、焦虑,到后来的失望、 ...
文图 / 左叔 不知道是译本文字生涩的关系,还是交错时空结构处理得不够细致和紧密,这个版本的《外出偷马》,我读起来一直有一种极容易游离的感觉。 我应该是要相信,我这种极容易游离的阅读状态是文化差异的鸿沟造就的,但在豆瓣上还是看到出版方给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