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场开香槟,这时机把握是不是有点早

文图 / 左叔

这几年,原生家庭、童年阴影这几个词,被社交媒体放得很大。常常见到,就容易产生警惕心。眼下的事情做不好,脑袋里但凡惯性地往过去找原因,便觉得被这样的思维定式给荼毒到了。

能力不足、时运不济、坚持不够等等,这些当下的原因都是可以找的,找到了反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人也没有办法回到过去,只有把自己当小孩子重新养一遍,再也没有其他补偿的办法了。真的没有必要把童年的缺憾摆在台面上的,容易让人看笑话。

然而,有些因果关联却是无法否认的。比如,成长阶段越是缺乏什么,成年之后会因为某种补偿机制,外在表现就是越容易显摆什么、重视什么、回避什么。这些,都很难有例外。在这方面,物质的东西容易补偿一些,情感层面、亲密关系、人际交往相关的,则要难上许多。

洞察力和决断力缺失,要不就是在过往成长中被保护得很好,人生中很多重大的决定,几乎都是他人安排,都是被各种外部因素推着往前走的,读书要选什么专业比较省,结婚要和什么样的人能够借到力,先去哪里填坑,再去哪里攀登,诸如此类,等等等等;要不就是被强势压着一直没有缓过来劲,习惯性地在等、在看、在犹豫,人生方向不能没有信号灯。

当然,这些都是一个人极为内在的思考,是某种思维模式,是很难被外人察觉到的,但展露在外面的,还是会有一些蛛丝马迹,通常表现为没有章法、没有策略,既没有预案,也没有后手。干到哪里算哪里,做到哪步是哪步,表现得有些随意。当结果与设想不符之时,又极容易归罪于他人的不听招呼,事情想不透彻的时候,就极容易给自己发回旋镖。

有些,也挺容易干“中场开香槟”的事情,“八字还没有那一撇”,就已经像干完了一样,恨不得连夜把总结给写了;有些,像鹦鹉一样,把人家的成果当装饰,插在自己的尾巴上转着圈炫耀,不顾如今网络时代、眼下人情社会里,信息差弥合得极快,甚至贴脸开大,舞到正主前,也不管夸下的海口,会不会轻易被人戳穿。

人生路短,有些话怕来不及说,大可以关起门来,私底下细细地讲。自己人,当面说,亲口讲,不是更爱听么?人生路长,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问过自己的洞察力之后,再凭借决断力去琢磨要不要讲。讲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想明白“文责自负”,自然也就“怨不得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