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想代理人:谁没有码过几篇原本没打算卖钱的文章

高铭 / 狂想代理人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磨铁 / 试读购买

文图 / 左叔

读高铭的《狂想代理人》第一感受是“爽”,这种“爽”不是读者读起来的的“爽”,而是同样身为写作者羡慕的、肆意写作上的“爽”,似乎有一个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阔且没有无界的“自由”让高铭给捡着了,那是一种“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痛快感。

接下来更为明确的第二感受就是“杂”,太杂了,21个短篇除了“开脑洞”的风格有些相近之外,其他的创作背景、文笔调调、故事情节彼此的关联度不大,当然也有一两个故事之间有是有“续集”的意思的,但在编辑成书的过程之中,又“人为”地将这两个故事分得特别开,刻意地营造出“哪儿和哪儿都不沾着”的感觉。有西部的世界、有海盗的故事、有武侠的风格、有科幻的色彩,如同一头扎进了花花绿绿、闹闹哄哄的乡村马戏团一般。

虽然高铭曾经写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样现象级的作品,但我觉得他应该还没有完全想好接下来要如何延续此前的热度,再出一本现象级的作品。但是,可能也有邀约在身,就将此前在漫长的蛰伏期写过的一些文字拿出来整理了一下,最终就变成了我们现在读到的这本《狂想代理人》。这本书的名字来源于其中的一个短篇,那个短篇就整个结构来说,应该有过“一度失控”写不下去的困境,好在最后靠着“狂想”给“圆回来了”,这本书也是一样,“杂乱无章”靠着“狂想”被归成“同类项”。

作为写作者,我们都曾写过几篇原本没有打算拿出来卖钱的文章,因为并没有怀揣着市场需求的考量,没有想过要面对什么样的读者,很多时候更接近于我们的真实想法,既没有认认真真地谋篇布局,也没有仔仔细细地谋篇布局,所以最初的“样貌”也非常接近的我们真实写作水平和文字驾驭能力,它们都是我们的兴致所至,缺失足够的“主题”支撑,我们也随意地面对这些鸡零狗碎的创作,有时候只是拿它当作试笔或者写作选题的蓝本。

可是,总有一些意外发生,忽然就多出了出版的机会,就有被逼着从“私藏”走到“贩售”的机会。私家小酝浮着点酒渣子,其实没有什么,拿出来宴熟客,还会觉得是手工的。可是现在这浑酒要摆出来卖了,就会遭遇挑剔的眼光和评价,这个时候人再红也无济。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有前例的。比如李诞出版的那几本读起来让人意外“头疼”的书,《冷场》什么的,读者普遍感受确实够冷。

这样说,不是这本书里的故事写得不够好,只是这本书还不够“圆满”,像个半成品。书中的《概率终止》是个非常迷人的故事,我甚至觉得它有改编成电影的价值,类似于电影“盗梦空间”的结构讲了一个特别“高级”的东西。除了梦的套嵌,还有人的异化,环保的一面,反社会的一面,黑色幽默的一面,可是这些东西一旦以“杂烩”的状态混在了一道,就又失掉了它们原本的鲜明感。

标签化、类型化、主题化,保持稳定的、职业化的创作输出,我觉得这是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写作者必经的过程。这些原本不打算卖钱的文章呢,急急的出版有点嫌早了。留在将来功成名就了之后,需要做“全集”的时候再出也不迟。这个时候出,多多少少显得有点“贪”,放到那个时候再出,就显得“大度”多了,“一代宗师”伏下身子回望来路,英雄不问出处,谁还没有过时运不济、拳脚不过硬的时候。

我们还是要善待原本没有打算卖钱的那些文字的,不急不徐地等它真正像枚种子一样,拥有能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