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有一套理论,适用于很多问题的走向判断,万变不离其宗。“事件”“形势”以及“结构”。眼前事再复杂,套到这个公式里面,迅速就能看清楚其中的底层逻辑,避免误入歧途。
“事件”,是大海里的浪花,能够跃出水面的部分,通常是极小的,更大的群体,潜在水下且沉默的大多数。一个偶然的背后,有一万次的必然。只是这个偶然,凑足了诸多要素。
“形势”,是与走向相关的种种外部因素,好比大海上的洋流、热能、风向等等。它们可以是某一个阶段的具体任务,也可以是某一个场域里的特定要求,某个批示,某条Deadline,甚至每个大家心知肚明的惯例等等。有些长,有些短,有些单一,有些复杂,有些交织在一起,有些上不了台面。表面上,几乎都是因为它的推动,浪花才会最终跃出海面。
然而,“结构”才是更深层次的因素,是制度和职能的框架,是权力和利益的平衡,是人力和资源的配置等等。这些更像是天地之间的万有引力,月球公转引发的潮汐。它不直接催生浪花,但却在撼动整个海洋。“形势”,也是因为“结构”不平衡的压力,在某些领域不断叠加,不断由决策层往底层流动,进而形成的某种“浪奔浪流”的趋势。
感觉讲得太复杂了,直接用实例代入公式吧。例如,最近蛮多吃吃喝喝上的事情。“事件”,是有人因为吃吃喝喝受到了批评,在舆论上翻起了浪花,但相信在这些浪花之外,仍有大多数还潜伏在水下。“形势”,是一连好几个月的专项整治还没有完全结束,外面风声特别紧。没有这般“形势”,再浪可能也很难翻得出花来。
那么问题来了,这点小浪花,怎么就刹不住呢?这就要套入“结构”了。随便挑出某个具体案例,多半都能找到制度与职能、权力与利益、人力与资源等要素失衡的地方。重新去找平衡,上不了台面的,就转到桌子底下了。这也是为什么叫他不叫你,投了这扇门不抱那条腿的原因所在啊。“结构”就长成了这样,又能怎么办呢?
底层的“结构”,可能是某些人,某些机构,在分配资源和左右结果上有决断力,而另一些人想着如何去投其所好。而在更为宏观的“结构”上,是“无为而治”还是“大包大揽”的取向。如果是后者,推导出来的,终究还是相近的结果。即便不吃不喝了,也会在其他事情上作妖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