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斗大的字”,我不也愣是没看见嘛

洞见

[美] 罗伯特·赖特 著 / 宋伟 译 /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读创 / 试读购买

文图 / 左叔

关于这本《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我之前写过一篇《人的一生,由万千的选择连缀而成》。

写那篇的时候,这本书已经快要读到最后一章了。我本来已经不打算为这本书再写点什么了,因为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基本上已经在此前的那篇当中“充分表达”了,直到我读到作者罗伯特、赖特开始解释,为什么要给自己这本书取“这样”的名字。

我这才意识到,从一开始我就错失了印在这本书封面的上的关键信息,也就是这本书名的英文版的书名《WHY BUUDHISM is TRUE》,直译过来就是“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虽然开篇就提到了佛学,但其实是剥离了宗教信仰上的内容,基本上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证其中类似于“冥想”这样的思辨工具的现实意义。

面对东西方不同的读者,这本书缘何生了“两副面孔”?若是以“直译”的书名出现在中文书店里,读者想要从架上取下来翻一翻的欲望有多少,而它又将会有怎样的销售业绩?大概也就是基于我的这些考量,这本书才有了现在的中文版书名吧。

洞见

我觉得《洞见》这个中文译名也是“准确”的,加上副标题当中提及的“认知”,基本上已经概括了这本书当中着重强调的内容。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解读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也极容易被自己的感觉、欲望所蒙蔽而看不见真相。佛学当中的一些思辨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在“求真”上让我们远离认知陷阱,放弃诸多争端,缔造和谐社会。

为了说清楚这其中的逻辑,罗伯特·赖特甚至动用了我们都非常熟知的“进化论”来解释这一切。人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从简单的有机物,到复杂的生物,它们进化出感觉是为了更好地趋利避害、适者生存下去。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同样也是如此。但感觉会欺骗我们,我们深埋在基因里面,对于完全超负荷的热量的需求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进化的“生死场”里,这些热量曾经是我们活下去的“能量源”,但在现代文明的“新生态”中却成了“健康杀手”的重要诱因。万千进化缔造的感知能力,有点像一台跑不动多少程序应用的旧手机,在此刻需要面对运算能力消耗极大的游戏一样,总有一些“迟滞”的卡顿问题。

满足欲望带给我们愉悦感,而愉悦感又消散得特别快,我们因此陷入了佛学当中所言“苦海无边”。这所谓的“苦”便是由“不满足”“求而不得”等等负面的情绪堆叠而成的。当这些情绪堆叠到一定的规模,便开始左右我们对周遭事物的认知了。举个例子,同样是跑过来蹭蹭你的猫咪,睡饱了整晚起来喂食它们和下班到家积攒了一肚子窝囊气之间是有截然不同的情绪的。

带着情绪的“有色眼镜”看世界,得到往往便是被扭曲了的“真”。不受制于自己的情绪,以“内观”或者“冥想”的方式来审视自己纷乱的感知、奔涌的情绪,才能得到一个相对平和的心态以及认清真相的契机。对此,我没有太多的经验,但我也有一些个人的例子可以从侧面印证作者的这套理论。

绝大部分时间,我是一个情绪相对稳定的人,但一直以来都是有一个情绪上“易燃易爆点”,那就是见不得家里面过于杂乱。很多时候,家庭矛盾就会因为鞋没有放好、东西没有收好而引发。其实,自己顺手摆好,问题就解决了,但在情绪被引爆了之后,就会迁怒出其他一堆杂七杂八的其他事情。能够让自己冷静下来的办法,就是迅速出门,当作没有看见。

还有一些时候,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极容易跟他人发生一些冲突矛盾和口舌之争。有时候,为了让自己能够快速冷静下来,我也会选择迅速从事发现场“逃”出来。等情绪点过了,回过头来再看,有些事情自然就不像情绪激动时那么严重了。罗伯特·赖特在书中反复提到一些“思辨工具”大体上的功效应该与我的这些行为相类似吧。

还有,就是人对自己多少都有粉饰和误解,这些也会扭曲我们的认知。比如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在阅读上还算是比较认真和仔细的,所以总觉得在这本书的把握上,我有自己的想法,也在书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反过来看,书的封面上“斗大”一行英文版书名,我这不也一样“愣是”没看见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