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物理¹:常识就是人在十八岁之前累积的偏见

1分钟物理(第1辑)
中科院物理所 编 / 1分钟物理 第1辑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未读 / 试读购买

文图 / 左叔

作为一个文科生,不想回忆高中物理,因为过于相关的回忆过于惨痛了一些。在面临分班选择的时候,虽然我的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部分的成绩还可以,但是老师还是想都没有想就推荐我去了文科班。此后,我便与物理彻底地“绝缘”了。

读由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推送内容集辑成册的《1分钟物理(第1辑)》,我的心态是相当“平和”且“开放”的,反正已经“那样”了,况且这本书强调的是“趣味性”,然而,除了前面一两章的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我勉强能够读懂一些,后面与“脑洞”相关、与“宇宙”相关的内容,我便“四顾茫然”了,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说好的“趣味性”呢?

一直以来,我读书无外乎两个方面,一类方向是知识补足型的,即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对其进行修补和完善;另一类方向是审美陶治型的,就是那些读完当下或者并没有收获,但却像暗纹一样隐隐地埋伏在人生当中的。我曾经很得意自己对于阅读有这样的总结。

尤其是“知识补足型”这个概念,“补足”这个字眼用得妙啊,就是原先已经有了一点了,再加一些的意思。比如,我高中的物理学得比较扎实,现在再读《1分钟物理(第1辑)》,将原来稀疏的网织织密。无奈,我高中物理的“学渣”,面对新的知识,没有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依附”,想织没有地方“起头”。悲哀!

我曾经希望这本书可以给初中的孩子读,因为他们对于我们周遭的这个世界足够好奇,但是我觉得还是略微地难了一些。然而再做得更“浅薄”一些,似乎又对不住“中科院物理所”这样的牌子。分了篇章是件好事,像我这样的学渣,前面看看知道一些“见证奇迹的时刻”就好了,至于后面一堆“超纲”的部分,我没有办法啃下来。

当我怀抱这样的想法,准备合上书的时候。书中突然又给我了来了一句。“爱因斯坦说过:常识就是人在十八岁之前累积的偏见。”我顿时觉得自己又被人内涵了,还位是已经作古的名人。“物理君”在这句引言后又附赠了一碗“鸡汤”,如下:

任何知识学到深处你都会发现,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那点东西狭隘,渺小得可怜,像井底的天空——的确,任何知识,不管是物理定律、文学、绘画,还是音乐。它们都诞生于人类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和总结。但最终相对论不在意低速运动的生活常识了,马尔克斯不再坚持刻板的真实描写了,毕加索开始在扭曲和疯狂中探索了,日常生活被超越了,如若不然便没有意义。这些东西是把你带出井底的工具。

所以,正确的方式只能是不断用知识来更新以前的常识,而不是相反。认为知识应该符合常识实在是一种既偷懒又自以为是的危险想法。

我就是佩服这种物理学得好,鸡汤也熬得靓的高手。不说了,我再去读一遍这本书,看看能不能抛弃偷懒又自以为是的危险想法,拍拍屁股超越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