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心理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以下是与标签“心理”相关联的文章
  • 非自然死亡:一个人的救赎

    非自然死亡:一个人的救赎

    不过,你乐于承认自己过去的谬见,即便使每日都成为前日的批判。 —— 亚历山大·蒲柏 文 / 左叔 读到《非自然死亡》的最后几个章节,才忽然间明白这本书为何要以如此的结构来书写。 在我的设想中,一本讲法医执业领域诸多故事的书,应该是有扣人心弦的戏剧张力,大概会像我曾经看过的剧集《鉴定实录》那样,靠一个接着一个惊险的故事连缀而成,又靠破解一个接着一个的谜团牢牢地攥紧读者的目光。 ...

    阅读全文

  • 抛开假面,回归人的天然属性

    抛开假面,回归人的天然属性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很无聊,为了讨口饭吃,混在各种行业里,“假装”做着一份工作。 —— 老王子 《上海滩的贾斯汀·比伯》 文 / 左叔 发现对“来都来了”这句话,中国人几乎是没有抵抗力的。这话,不仅劝别人管用,跟自己和解也挺管用的。尤其是在“被迫营业”的情况下,内心里跟自己轻声一讲,格局立马打开。转头再看眼前人和事,也就没那么容易往心里去了。 仿佛是进入某一种角色,内在的自 ...

    阅读全文

  • 走出剧情:人生如戏,得允许别人万一演砸了

    走出剧情:人生如戏,得允许别人万一演砸了

    文图 / 左叔 转眼之间,孩子就大了,进入了青春期。该有的问题,需要面对的难处,此刻都一一摊在眼前。 如果一个人愿意常常自省、时时反思,其实会在抚育子女的过程之中,进一步加深对自己身上背负着的一些问题的认知和理解,找到它们的症结所在,进而能够在修正自己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改善亲子之间的关系。读李雪这本《走出剧情》,我就常常想到此刻摆在我眼前的这些问题。 李雪用“剧情”这个相对 ...

    阅读全文

  • 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那些曾经令你觉得尴尬的人生至暗时刻

    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那些曾经令你觉得尴尬的人生至暗时刻

    文图 / 左叔 最近有个词挺火的,叫“社交牛X症”。总有人在“大型社死现场”,将这一“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摆出了一种能够超越且战胜“尴尬”的姿态。有一条原则被反复地提及,那就是“只要自己不觉得尴尬,那么尴尬的就只能是别人”。 不过,细心的我还是发现了,很多在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中展现出“活泼俏皮”“社交达人”一面的人,尤其是“网生代”当中的年轻人,在“面基现场”通常会有落差 ...

    阅读全文

  • 阳光和微风,从不曾有过偏心

    阳光和微风,从不曾有过偏心

    文 / 左叔 最近在读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卡伦·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发现想要吃透这本书所表述的内容其实是有一点点“门槛”的。这是一本讲神经症的书,那些与人为压抑或者回避内在冲突导致的心理疾患。 作为人本主义的心理学研究者,她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学说基础之上的。如果对后者了解不多的话,还蛮难理解她缘何要特别强调我们每个人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与塑造。 如 ...

    阅读全文

  • 你会是那个乐呵呵的悲观主义者吗?

    你会是那个乐呵呵的悲观主义者吗?

    悲观主义不是情绪,是你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和认知,我不是一个死气沉沉、郁郁寡欢的人,我是一个乐呵呵的悲观主义者。—— 廖一梅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文 / 左叔 女儿的期中考试,语文和数学算是考砸了吧,虽然平时测验常有闪失,但“正而八经”的考试,考到两门都是“8字头”的应该是“首例”了。估计她自己也吓着了。原本计划晚上去看演出的,也因为考砸这件事情而取消了。 老师也帮着我们分 ...

    阅读全文

  • 看完喜欢的小说或剧,就像送别了一帮自己的朋友

    看完喜欢的小说或剧,就像送别了一帮自己的朋友

    文 / 左叔 有了些年纪之后,常常会看不太懂社交平台“热搜”上的一些话题,看到一些陌生的名字出现在其中,总是以为又是哪里冒出来一个自己不认识的新偶像。 当然,有些热搜话题过于“出人意料”,就会忍不住点进去看。读完之后才明白,原来是“剧粉”们的热切讨论将剧中人物的结局或者行径给推上了热搜。 印象中,早些年有关于樊胜美的讨论,最近一次有印象的是关于宁毅的讨论,都是话题过于“耸动 ...

    阅读全文

  • 喜欢“白幼瘦”的王冰冰,可能是因为我们常是一个人面对“小屏”

    喜欢“白幼瘦”的王冰冰,可能是因为我们常是一个人面对“小屏”

    文 / 左叔 昨天看了两条“破圈”的短视频,都与近期的重大会议报道相关,真的是可以算是传统媒体向流量“低头”的实证了。一条是新某社张扬的,一条是某总台王冰冰的。 两条“爆款”视频里青春美好、笑颜如花的年轻面孔,破除了这两家媒体严肃刻板的形象,拉近了与年轻受众之间的距离,“拯救”了低迷的收视率。乍一看,好像是“白幼瘦”拯救了世界。 我读《传播学概论》那会儿,听得最多的是强调传 ...

    阅读全文

  • 做事无法悦已,就算赢得他人赞许娱乐了众生又能如何?

    做事无法悦已,就算赢得他人赞许娱乐了众生又能如何?

    文 / 左叔 这几年,渐渐地意识到,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其实是有误会的,有不少人认为心理咨询能替遇到困难的人解决遇到的问题。 事实上,怎么可能呢?因为买不起房、因为丢了工作,而一蹶不振,陷入长时间不可排解的低迷状态,心理咨询既不能帮你搞到首付,也不能给你职位,解决不了你任何的现实问题。 心理咨询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改变你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找到一个不至于令自己陷入低迷的“归因”的 ...

    阅读全文

  • 遇上无法自愈的困扰,不妨试着将它写下来

    遇上无法自愈的困扰,不妨试着将它写下来

    文 / 左叔 前几天,试用某个政府开发的小程序时,发现“大数据”关联了自己7年前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证的取证信息。 当时以“低空飞过”的成绩取得了从业资格证,现如今看来还是觉得特别庆幸,就随手截了一张图发在了朋友圈。 不曾想,没过多久就有朋友私底下来问,找我网络咨询如何收费。说实话,我一直对通过网络开展心理咨询这件事情怀抱质疑。 虽然我的理论和实操成绩勉强及格,但我还是记住了 ...

    阅读全文

  • 有些事,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才去做

    有些事,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才去做

    文 / 左叔 最近的几则社会新闻看得人压抑,尤其是那条本来或许可以避免的悲剧,哪怕再多一步的沟通,也不会将人逼至“铤而走险”的地步。 想起去年看《我们与恶的距离》剧集时的一些感受,一些“危险分子”选择以“无差别的方式”祸害社会,他们精神上的问题、心理上的偏激,因为无法被人看见,没有提前介入,最终导致了悲剧。 这个悲剧不是属于某个“施暴者”的,也不仅仅局限于那些无端被卷入的“ ...

    阅读全文

  • 人间走一趟,不想白白地活过

    人间走一趟,不想白白地活过

    - 文 / 左叔 怎样的人生,才能算得上没有白白来到人间走一趟呢?这个问题理论上应该没有标准答案。 这个世界的丰富精彩,正是在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活法”;在于“是非”问题面前,还有辽阔的“中间地带”,还有各式各样不同的可能性;在于对“和而不同”理想状态的期待,彼此既尊重各自的立场,又坚定自己的方向。 别人眼中的“虚掷光阴”,不能用来否定自己投入某事的巨大精力和热情; ...

    阅读全文

  • 有颗嫉妒心并不是件可耻的事

    有颗嫉妒心并不是件可耻的事

    文 / 左叔 承认自己偶尔会有一颗嫉妒心,并不是一件特别可耻的事情。 我觉得这是人性的一部分,起源于物竞天择的进化环境,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存竞争,看见别人拥有比自己更多、更好的,无论是外在或者是内在的,都极容易激活我们深埋在潜意识里面的危机感。 后世的教养,教会了我们将嫉妒心藏好,不要轻易拿出来示人。教养这个部分,本身也是人作为社会化动物,彼此协作、共同御敌的一种进化结果。 ...

    阅读全文

  • 这就是老天安排给你的功课

    这就是老天安排给你的功课

    文 / 左叔 早上送孩子上学,听动感101的《音乐早餐》,主持人在聊的话题是“当年高考”。 主持人小畅就说到自己当年作为考生,也在听动感101,觉得主持人几句劝慰考生“看淡”的话,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反正他们已经考过了。如今,换过身份再看,方才真正懂得在“人生大考”里,高考真得只是区区其中之一。 这样的心境变化,除了身份的改变之外,还有人生的历练在撑着。日本作家永井荷风 ...

    阅读全文

  • 隐痛:有一些悲伤就像多米诺骨牌

    隐痛:有一些悲伤就像多米诺骨牌

    文图 / 左叔 据译介者焦君怡在《译后记》中所言,法国90后文坛新人伊内丝·巴亚尔的这一本《隐痛》,法文的原标题直译过来叫《下体之痛》,为了避免“下体”这个字眼,给人不必要的低俗联想,这本书在译介为他国语言文字时,各国译介者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更为“隐晦”地表达方式。 这一点,大概就是我们不知如何面对性侵、强奸等暴力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受害者的整体社会心态吧。你可以说这是被扭曲 ...

    阅读全文

  • 失眠疗愈:不在此处,在别处也好

    失眠疗愈:不在此处,在别处也好

    后来,我想了想,其实也不能怪出版方或者怪写作者,这一类书本来就是“工具”,无论怎样想尽办法去抹掉它身上“成功学”的气息,都不能改变它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北京大学睡眠医学专家孙伟博士撰写的《失眠疗愈》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如此。 这样的“工具”,如果不标明“北京大学睡眠医学专家”这样的字眼,如果不邀请“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全国睡眠科普首席专家 ...

    阅读全文

  • 最大的创伤是被强求成为别人

    最大的创伤是被强求成为别人

    文 / 左叔 人生无外乎两个方向,“做自己”或者“成为别人”。好像在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无一例外地坚持“做自己”,但在稍有一些年纪的时候,会突然惊觉自己居然已经“成为别人”。 心理学研究成果认为人有三种根本动力:性、攻击性和自恋。性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事关维系与繁衍;攻击性是生存动力,资源竞争等等;而自恋与生存和发展都相关。所以尽管在语境中“自恋”接近于贬义,但它是我们心理最为 ...

    阅读全文

  • 允许你自己遇见完整的自己:亲密关系就是自我认知的镜子

    允许你自己遇见完整的自己:亲密关系就是自我认知的镜子

    文 / 左叔 因为疫情影响,这本书只是匆匆读了前30%,而且还只是PDF格式的电子文档,但还是从中收获了一些与自己原有知识体系相关的内容,也更加坚定自己的一些想法。心理咨询是一个极其宽广的领域,各式各样的工具或者方式只有形式上的区别,它们的内核指向却是唯一的,始终围绕着人的自我认知、爱与温暖。 2013年前后,我因为工作上的一些变动,开始接触心理咨询这一块的工作,也在这前后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