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是那个乐呵呵的悲观主义者吗?

悲观主义不是情绪,是你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和认知,我不是一个死气沉沉、郁郁寡欢的人,我是一个乐呵呵的悲观主义者。
—— 廖一梅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文 / 左叔

女儿的期中考试,语文和数学算是考砸了吧,虽然平时测验常有闪失,但“正而八经”的考试,考到两门都是“8字头”的应该是“首例”了。估计她自己也吓着了。原本计划晚上去看演出的,也因为考砸这件事情而取消了。

老师也帮着我们分析了一下,并非是“难题不会”,而是“易题失手”。老师的原话是“基础题失分太多,以为她连字都不认识了”。以往考试前,自家用“亮点大试卷”摸底,其实也有过类似“失手”的问题。但是“吼一吼”,考试的时候紧张起来,还是能守得住“9字头”的。这一次,大概是考前过于“和风细雨”了些。

身为家长,我俩一个粗线条,凡事不往心里去;一个散视点,喜欢挑战“多线程”同时做几件事,结果两个人的孩子便是1+1>2的效果:既粗线条,又散点,在考试这件事情上“阴沟里翻船”也是有可能的。

其实在极小的时候,我就能够感觉到女儿的专注力与其他孩子有一些不同。别人家的孩子“黏人”,家人出门上班是一个特别困难的事情,孩子会“盯人”、会“盯门”,会哭很久。女儿在这个问题上,常常只要用其他事情打打岔,极容易就混过去了。

我自己小时候,是“一心二用”惯了,常常是一边写作业一边听收音机,成年之后兴趣点转移也是非常快的,只有这几年才强逼着自己踏实专注做好“一件事”,不对,“几件事”。她大概也是如此吧,上课折纸、画小人儿、写作业抠墙的“小毛病”还是挺明显的,即便没有这些小动作,神游放空也是极容易做到的。

学习习惯养成这件事情,说起来是容易的,但真的定了型还是极难纠正的。个体差异的问题,有时候虽微小,但常常会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起决定性作用。为人父母,常有“宁可如何如何,生怕怎样怎样”的想法,这个时候常常会有一些“打压式”的说教。

我不知道是不是这种“打压式”的说教,让孩子有了心理负担。我常常会担心女儿有“低自尊”的问题,尤其是在与朋友的交往上,在对自己的认知上。为了和别的同学成为“朋友”会“委屈”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或者成绩,表现得不够自信,觉得自己以往取得的成绩,并非与自己实际水平相称,只是因为家长盯得比较紧,刷题刷出来的。

读了些心理咨询的“皮毛”,但让我想出一些改变她“认知模式”的办法其实并不容易,身为父母掺杂了太多杂念,不可能客观地去看待她给予我的反馈,况且我也身处在亲子关系之中,也有自己的情绪问题需要消解。

我有时候也会安慰自己,人其实“悲观”一些也没有什么不好,将自己放低,反而在人生磨砺处找到“不过如此”的支撑。倒是那些过于“乐观”的人,容易有冒进的问题,如果再加上“高自尊”,极容易在挫折面前,钻进“我怎么会这样”的牛角尖里。

当然我内心其实也很矛盾,纠结在眼下她需要面对的升学问题,以及未来她能否顺畅地走好自己的人生。希望她重视一点、在意一下、紧张一些,可是希望她对于人生中的很多不顺心的事情,别太意、别过多地往心里去。

不知道在亲子关系里,你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顾虑,有过类似的两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