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者:人心构成复杂,言语难以抵达

[韩] 韩江 著 / 田禾子 译 / 失语者 / 九州出版社

文图 / 左叔

当一个人失去某个感官的能力,另一些感官的能力会被放大。我的生活经验里,有遇见过因为意外导致看不见的人。

她曾经跟我讲过,她能够通过声音高低远近,来构建对周遭环境的空间感,能够分辨得出哪些脚步声是经常听到,甚至在对方不讲话的情况下,单凭呼吸声也能猜得出陌生人的年纪。她说,这一切的前提是她曾经看过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在无力揭开的黑暗之中,她凭借回忆里的星星点点微光,坚韧活着、心生向阳。

作为粗浅接触心理咨询相关知识的人,在阅读《失语者》的过程之中,终究还是会忍不住将小说中虚构的情境,一一对照回讲义大纲里讲授的那些知识点、案例分析会运用到的那些工具量表中的构成要件……

日常中稀疏平常的说话能力,其实有着极为复杂的机理。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有点像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的电脑,想要让它能够正常发出声音来,既要有硬件上的支撑,我们的器官是没有发生病变的,生理功能是健全的,同时也还要软件上的辅助,语言的环境、文化的因素等等。任何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都有可能让“动动嘴皮子”也变成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这些情形,可以从儿童牙牙学语和老人口齿不清中找到印证。

在小说《失语者》中提到了另外一种造成失误创伤的可能性:心理障碍。我对小说构建的关键情节的理解,是某种生活中的应激反应,某种近似于窘迫压力所导致的语言功能丧失。

在小说中,韩国女作家韩江也设置了心理医生沟通交流进行改善治疗,但收效甚微的情节。在我看来,关键的问题可能还是受创者的自救意识并不是特别强烈。确实,会有人喜欢那种沉溺感、破碎感,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活成MV般的质感。好像人在年纪轻轻的某个阶段,会有这样的精神状态,尔后趋向现实,放弃追求独特,沦为芸芸众生。

语言,其实是个功能复杂的东西,它并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承载我们思考的东西。在失去了交流功能之后,语言并没有完全离开“受创者”,她仍旧在不断地接受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同时内心世界同样也在运用语言完成的思考、判断,甚至在“无声”的状态下,人的内心活动组织运用“语言”可能还要被我们在正常状态下,“功率”还要更为强大一些。

说到底,小说也是语言凝结而成的。文本的可读性,恰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于艰涩,进入困难;偏向浅显,毫无趣味,而介于中间,并非易事。这是所有文字工作者都要面对的问题吧,写到自己爽的作品,对于其他人而言,可能并不是好读的。毕竟,人心构成复杂,语言往往难以抵达。

这是我读韩江的第三本书,此前读过她的小说《植物妻子》、诗集《把晚餐放进抽屉》,都是颇有“实验性”的创作风格,能够读到现实主义的基底,同时也能看到人的“物化”“意识流”等方向上的探索。我常常会想在华语文学创作之中,找到一个与之近似的女作家,却发现想要达成这件事情颇为不易,可能还要再多读几本才能略微有个朦胧的显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