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站上去的,要懂得从恶评中汲取能量

文图 / 左叔

最近一段时间,有在追前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参与的访谈类衍生综艺《背后》。吴宣仪的那一期,留给我的印象比较深。

看着她起初坐在车里,近乎全程抱着手臂的“戒备”状态,到慢慢放松下来,渐渐地露出她裂嘴笑的“本真”。泉灵老师还是非常精准地找到了与被采访对象的“共情开关”。

这一次,她们是成功地通过“J人”这个关键词找到了彼此共情的那个点,也是借由这个关键点,迅速地让宣仪放松了下来,尔后才有了脱鞋的那个“名场面”。

遇到了良人,我们自然会敞开心门。那么,面对恶评呢?

前几年,宣仪也是一个有点“争议”的年轻艺人。观众缘这东西,有时候像个玄学。跟风无脑追捧你的,极有可能与落井下石diss你的是同一批人。

艺人的风评,有些是自己“作妖”应得的,更多的则是捕风捉影的无妄之灾。这些无妄之灾,有些来自对手的抹黑,有些则是资本的力量。反过来想,对正向评价的干预,其实机制也是一样的。

宣仪的个案,其实也让我们看清楚了。面对非议,人难免会乱了节奏、坏了心神,大家都是凡人,无法避免的。

但是,在一众凡人之中,那些能够及时消化不良的情绪,理性面对批评的声音,能够将这些东西转化为自己不断精进、持续向上力量的,最终能够坚持下来,始终站在了台上。

人都是不完美的,尽到自己的努力,其实就没有多少遗憾了。有些事情,无论怎么做,都无法避免被人说几句。委屈的事情常有,但经过理性分析之后的收获感,往往能够代偿。

说几句就说几句吧,怎么想以及如何讲,那是他人的自由,而怎么做,做到什么样,那才是你始终要琢磨的事情。目标恒定,知道自己“是谁”以及“要什么”的人,内核永远是强大的。

无论舆论的风评如何转向,一路之上或许有些波折,但始终无法撼动他想要只身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