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写作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以下是与标签“写作”相关联的文章
  • 毫无必要的热情:愿你时时事事都能保持住那份本真

    毫无必要的热情:愿你时时事事都能保持住那份本真

    文图 / 左叔 以盲选的方式,入手了刘天韶的这本《毫无必要的热情》。直白一点,其实就是双十一凑满减时最后塞进购物车的那本。最后变成了,整单十几本书里面第一本翻开来读的,也是第一本读完的。 今年双十一入手的那一整单书,基本上都偏向于“学术研究”。什么“大槐树”承载了怎样的共同记忆、“西南联大”上过什么人文课等等。入手的时候觉得,这些书一定能够给自己带来裨益,等于真正准备开卷的 ...

    阅读全文

  • 把苦涩尝遍,才能自然回甘

    把苦涩尝遍,才能自然回甘

    人只有把寂寞坐断,才能重拾喧嚣;把悲伤过尽,才能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才能自然回甘。 —— 林徽因 文 / 左叔 这几年为了喝咖啡,免不了要码一些“言不由衷”字,居多的还是与视频相关的脚本。跟其他形式的文本不太一样,在码字过程之中,需要在脑海里一直构建画面,甚至连运镜、配乐以及字幕等诸多细节也会考虑进去。 这些年里也接触了一些不同类型的Case,有些相对朴素一些,是叙事线的 ...

    阅读全文

  • 落地想象中的完美,靠的是拼命去堵那些窟窿

    落地想象中的完美,靠的是拼命去堵那些窟窿

    想象中的美是最完美的,最好的,但是想象的东西一落地,全都是低于想象的,全都是往下漏的,拼命地堵住啊,拼命地堵住…… —— 张艺谋 文 / 左叔 我对张emo这句话太有感触了,创作领域的“艰难”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要面对“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之间不断拉扯的尴尬境地。落地想象中的完美,靠的是拼命去堵那些层出不穷的窟窿。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忙,忙到几乎不能保证睡眠的地步。可是 ...

    阅读全文

  • 漫谈写作:它可以被感知却无法被教授

    漫谈写作:它可以被感知却无法被教授

    左叔:“写作课”这件事情答应了很久,但一直拖到年末才具体来做,触发我拖延症的关键因素,是内心里可能还是不太能过得了自己的“关隘”。我始终觉得写作这件事情,人可以从其他各式各样的途径中去摸得着那个“门边”,可以在形式上、技巧上被教授,但却没有办法直接获得一条最为便捷的途径,可以直抵写作的核心。因为每个人的核心都不尽相似,也没有一个范例是可以被模仿,甚至被超越的。

    阅读全文

  • 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诚实而寂寞的劳作

    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诚实而寂寞的劳作

    文图 / 左叔 不要被书名里的“故宫”给“骗”了,以为这本《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就是《故宫的古物之美》《纸上的故宫》等等作品的续篇。 它所要探索的不是故宫的“前尘往事”,不是以“写作”这个剖面来帮助我们了解故宫,而是一个在“故宫”这个主题上孜孜以求的写作者,在自己的个人写作实践之中,不断地求索、试错、修正,一步步地找到自己愿意全情投入,并且能够在传播领域拥有“一席之地”的“ ...

    阅读全文

  • 只要在路上,就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

    只要在路上,就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

    按照顺序,一件一件地用心去处理好眼前发生的问题,只要这么做,你心中的不安便不会再任意膨胀,只因你采取了具体的行动。—— 松浦弥太郎 ​​​ 文 / 左叔 事情一多,时间分配困难,人就会显得焦躁,尤其是天天被人在后面催逼着要截稿的时候。但我总觉得,只要是已经坐下来准备动笔了,总归是有办法将稿件“糊”出来的,至于质量和效率如何,那就只能说见仁见智了。这就跟需要出发去远方,光在那 ...

    阅读全文

  • 建党百年演讲稿:百年荣耀铸党魂 万古长青永相随

    建党百年演讲稿:百年荣耀铸党魂  万古长青永相随

    左叔:4月20日上午,黑龙江省“花开向阳 丹心向党”声声不息演讲比赛龙江森工赛区决赛在哈尔滨举行。16名选手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来自东京城林业局有限公司的刘智、绥棱林业局有限公司的王忠雪脱颖而出,获得大赛一等奖。这里分享的是获奖选手刘智的演讲稿,稿件的整体结构排布非常精巧,值得学习借鉴。在此也帮大家一起拆解一下结构,如果有演讲稿的写作任务,可以参照写出一篇适合自己的。 大家好 ...

    阅读全文

  • 每一个美好的未来,都值得长久的专注与等待

    每一个美好的未来,都值得长久的专注与等待

    文 / 左叔 坚持到第三年,我终于有了一扇略微有些像样的黄木香拱门了。黄昏时,逆着光,丛生的黄色小花迎风摇曳,美极了。 这个拱门,此前我也种过铁线莲。铁线莲生长速度极快,也曾迅速爬满整个花架,但终究是那种多年生的草本藤。 一到冬天叶子落尽就显得枯败不堪,木质化的部分还能留得住,未及木质化的藤与叶,随风飘零给也日常洒扫增添了诸多烦恼。 木香花是木本的,粗杆要粗壮很多,到了冬天 ...

    阅读全文

  • 女佣的故事:写作是挣脱困境的“救赎”

    女佣的故事:写作是挣脱困境的“救赎”

    文图 / 左叔 如果单纯只从探讨东西方的社会保障机制角度来看这一本书,那些这本书就显得过于累赘了些,里面充斥着一个单亲母亲的挫败、迷茫与无助,那些人在脆弱时的小幻想,在稍稍得意之时的天意捉弄,都显得与宏大的社会机制主题格格不入。 但如果你只是从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女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那么这本书提供很多在我们各自的人生体验中也许不曾出现过的细节和情境,会唤醒我们反思以及危机意 ...

    阅读全文

  • 从来没把10W+当作目标​,只想自己图个乐呵

    从来没把10W+当作目标​,只想自己图个乐呵

    文 / 左叔 说实话写公众号至今,我从来就没把10W+当作目标,并不是我觉得"这样很浅薄",而是觉得在现如今的条件之下,无论是在能力上,还是在心态上,我都还没有准备好。换句更直白的话:10W+,我不配拥有。 流量嗜血、盛名难负,万一10W+落在我的脑袋上,我要拿什么来顶呢?哈哈哈哈,想想都觉得焦虑。 当个无声树洞,做回人间透明,在小天地里发发牢骚,与熟识的人扯扯咸淡,其实也 ...

    阅读全文

  • 从苍白无力中窥见希望之光

    从苍白无力中窥见希望之光

    文 / 左叔 站在台上分享,最担心的事情是“第一个包袱”丢出后不响。一旦观众的反馈不如自己的预期,建立在此之上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弱,进而影响后程的表达和发挥。 分享演说文本的精彩程度,与演说现场的精彩程度虽成正比,可一旦现场表现力无法还原出文本精彩时,就会有一种特别“尬”的氛围,好像小孩子硬要穿大人的鞋,天真少女要强扮性感成熟。 所以,每次有机会站到台上分享时,我都要和主办方 ...

    阅读全文

  • 看不到,又如何写得出?

    看不到,又如何写得出?

    文 / 左叔 一直有人问我,为什么写作的时候干巴巴的,或者辅导孩子写作文的时候总是词穷?我也一直从表达输出这个角度给一些建议。但是,最近我在读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其中就提到了英国作家、评论家、艺术家约翰·罗斯金的一个论述。 罗斯金举了一个例子:让两个人外出散步,一个是优秀的素描家,另一个则对这类东西毫无喜好。他们顺着一条林阴道往前走时,对这片景色的感受会有着很大的 ...

    阅读全文

  • 语文不好的人想写作难不难?

    语文不好的人想写作难不难?

    Q 读书的时候语文成绩不怎么好,每次写作文都觉得很难,出社会之后发现到哪里都要写东西,哪怕是最最普通的工作,有时候也要交个小结什么的,有时候写不出就觉得好烦恼,如果想要提搞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没有什么办法,难不难? A 畏难情绪人人都有,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之中留下过“阴影”的领域,想要撕开自己贴牢的标签,还得要有“不破不立”的想法。没有人天生会写,所有的“熟能生巧”都是后天习得 ...

    阅读全文

  • 所有罕见的鸟:写作者的母题

    所有罕见的鸟:写作者的母题

    文图 / 左叔 与现如今市面上某些“流行”的内容比起来,栗鹿这一本《所有罕见的鸟》要“严肃”许多,可是与我印象中那些“严肃文学”比起来,栗鹿这一本《所有罕见的鸟》又带着文明社会“影像史”开启之后的“轻盈”质感。 介于两者中间,又糅杂了很多“高峰”般的写作者的影子,我猜这样的作品可能在迎合口味上并不讨巧。然而,写作原本只是写作者自己的事情,至于后来出版成书,那已经是另外一件事 ...

    阅读全文

  •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时光成就心底的温柔与纯良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时光成就心底的温柔与纯良

    文图 / 左叔 当代大儒季羡林先生散文作品集《糊涂一点,潇洒一点》所收录的文字多半是他晚年所写的文字,偶尔一两篇1949年前的文字,可以让人从中窥见他人生辽阔的跨度以及一个人的心境在时光淬炼中如何慢慢的沉积下来,从而拥有一种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他年龄阶段望尘莫及的笃定感。 书中收录的文章共分为五辑,分别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存信仰而安宁》《我是自己的主人》《生活就是做简单的事 ...

    阅读全文

  • 如何写出高转化率文案:打破原有格局再造一副筋骨

    如何写出高转化率文案:打破原有格局再造一副筋骨

    文图 / 左叔 这几年,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写的东西特别杂,舞台表演脚本、短剧剧本、艺文评论、小说散文,甚至还有一些公文等等,杂了之后就觉得在各种写作要求之间切换是一件特别考验的人的事情,突破原有的框框确实是极难的。 说实话,以前我的写作是基于“心有触动”,这几年“命题作文”多了之后,能够靠“原点”的力量来支撑的机会不多,很多时候不得不采取“技术措施”,而这些“技术措施”很大一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