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想象中的完美,靠的是拼命去堵那些窟窿

想象中的美是最完美的,最好的,但是想象的东西一落地,全都是低于想象的,全都是往下漏的,拼命地堵住啊,拼命地堵住……
—— 张艺谋

文 / 左叔

我对张emo这句话太有感触了,创作领域的“艰难”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要面对“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之间不断拉扯的尴尬境地。落地想象中的完美,靠的是拼命去堵那些层出不穷的窟窿。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忙,忙到几乎不能保证睡眠的地步。可是偶尔还是会遇到好的选题,心痒痒的,想动笔,然而却没有精力可以负荷。逼一逼自己,其实也能成一稿,但放一放,这事情就过去了。越拖得久,越不想弄,最后就彻底的松懈了。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其实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久不动笔的结果,就是很多字都卡在笔尖下不来,很多句子都悬停在敲击键盘的指尖,不能成行。我们都期待自己能够在关键时候拉得出,打得响,但这个靠不了灵感,靠不了幸运 ,全靠平时丰富的积累,不断的磨砺。

那个时候,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在会议的间隙,在废纸背面的空白处(我常常将单面打印过的废纸对半裁开订成草稿本),将感兴趣的选题拿出来列提纲。逼着自己定位它的写作方向,思考它的层次结构,安排它的基础素材,做了很多人眼中的“无用功”。

那也是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不得已的“骚操作”。如果有可能,尽量还是要真实动笔的。因为构思一篇文章是一回事,真正动笔写一篇文章就是另一回事。若是以动笔成稿的最后成效来看,这些胡乱的涂画也确实是“无用功”。提纲列得再好,一动笔,就会发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都会层出不穷,都是窟窿。

有些例子原本以为是好的,再推敲推敲就发现放在此处并不合适,需要调整时,又发现没有其他的例证可以引用的尴尬。字句也是,明明设想时是好的,等到真正安放进去的时候,又会发现它的不妥之处。

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微妙衔接,只有写下来了,反复读过几遍,放一放回头再看,才会感受到它是否妥帖。光搁在脑袋里想,是完成不了这个叫作“推敲”的过程的。

写作时的艰涩处,非常难捱,很多时候卡在某个点,推进不下去的时候,常常会令人有崩溃的感觉。这种状况其实构思的时候也会有。完全没有想法,或者是想法太杂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人就会被卡住。这是缺乏灵感,还是技能不够?都不好说。

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停下来,出去走走,找找灵感,跳脱来看。但是也有走着走着,就没有回头重新捡起来的。一放,就放到彻底没有。

我是那种采取“笨办法”的人。我会用“枚举”的方法来捱过艰涩处。我会将所有想到的内容先写下来,不管章法,不管逻辑,不管修辞,不管提炼,不管详略、不管风格……能想到的,都先列上去。列至真正“穷尽”处,再回头来理。

理的过程之中,那些“枚举”出来杂乱无章的文字,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近似特征会一一闪现,同时也会非常自然地引出可以调用的经验和元素。纲目和条理,会在理的过程之中越来越清晰,只要抓住了纲目和条理这根救命的“浮木”,接下来的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面对层出不穷的窟窿,我是那种会逼自己一把的人。因为我知道,我自己有非常强的惰性,属于那种只要放一放,就彻底放到没有的那种。我不想让自己放一放,也不想什么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