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苦涩尝遍,才能自然回甘

人只有把寂寞坐断,才能重拾喧嚣;把悲伤过尽,才能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才能自然回甘。
—— 林徽因

文 / 左叔

这几年为了喝咖啡,免不了要码一些“言不由衷”字,居多的还是与视频相关的脚本。跟其他形式的文本不太一样,在码字过程之中,需要在脑海里一直构建画面,甚至连运镜、配乐以及字幕等诸多细节也会考虑进去。

这些年里也接触了一些不同类型的Case,有些相对朴素一些,是叙事线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爽爽,表达者的输出和接受者的理解可能会相对精准一些。

这一类脚本,在创作上也相对简单一些,近似于“看图写话”,想要最终呈现出某种“高级感”,往往只能借助修辞的手段。这些年里做过的很多“汇报片”“形象片”等等,基本上都是这种中规中矩型的。

有些则完全是“概念”主导型,要在极为“朦胧”的表达之中,传递出“潜台词”,文本体量又压缩得极为精简。之前碰到某茶品牌宣传视频,就用到了极为抽象的“回甘”概念,要将茶汤的回甘与人生的回甘,两重意境叠加在一起,就需要一些巧思了。

表达者在最初的设想中,可能只想到了其中的“一二三四”,但观众往往会在成品里听出“弦外之音”来。在难易程度上,后者在整体把握上要更为复杂一些。

还有,跟“私人写作”只取悦自己,或者想要投稿发表取悦编辑不太一样,脚本写作本质上是一个多工种协同的手艺活。想要各方都满意,自己也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拥有创作上的自由度,综合考虑的因素相对多一些。

在整个协同过程之中,脚本写作又是整个项目中“前置”环节,脚本里的一些情节、场景的设定,会直接影响到拍摄、后期等“后道工序”的难易程度,会影响到成本控制、拍摄周期等诸多问题。

写脚本的人,最好有跟踪过整个拍摄制作的经验,才能从自己手头上要做的事情跳脱出来,拥有整体把握的全局观,但也不能被“后道工序”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束缚住创想的自由度,否则很难翻出新花样来。

在分工极细的制作团队里,脚本写作会有很多道工序。传统意义的脚本写作,可能只需要做最最前道的工序,把文字上的“粗框架”搭好即可。“后道工序”会讨论拍摄的可行性,出一版本的导演脚本,也就是分镜头脚本,用画面场景来丰富“粗框架”。

分镜头脚本敲定之后,基本上就“大局已定”了。脚本写作的任务会再次回到码字手艺人这里。这时就需要对配音的文案、字幕的文案进行丰富和细化。

粗剪样片出来之后,还要再讨论修改慢慢打磨好几遍,才能接近自己觉得可以“出手了”的理想状态。当然这些理想,还要与邀约方不停地碰撞、讨论、修改、甚至争执,才能最终照进现实。

码字这活是清苦的,不停地修改是这门手艺活的常态。想要拥有相对从容的自由度,日积月累创作尝试,反思总结回望来路,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也验证了“把苦涩尝遍,才能自然回甘”的朴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