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顺序,一件一件地用心去处理好眼前发生的问题,只要这么做,你心中的不安便不会再任意膨胀,只因你采取了具体的行动。
—— 松浦弥太郎
文 / 左叔
事情一多,时间分配困难,人就会显得焦躁,尤其是天天被人在后面催逼着要截稿的时候。但我总觉得,只要是已经坐下来准备动笔了,总归是有办法将稿件“糊”出来的,至于质量和效率如何,那就只能说见仁见智了。这就跟需要出发去远方,光在那边想是不行的,是需要迈开步子走到大路上去的。
做了这么多年的文字工作,其实有时候还是会碰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选题,或者从来没有做过的课题。新建一个文档,面对如一片白茫茫的空白,看着光标在那边有节律地闪动着,脑袋里同样也是一片空空如也,只有那条截稿的deadline在脑海里不停地闪动,提醒自己不能再拖了。
无计可施的时候,我会围绕这个选题,先将所有能想到的内容,都一一列出来。罗列的这些内容应该是属于“意识流”的吧,基本上就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彼此间没有明确的关联,几乎都是前言不搭后语的。有时候码一码,查一查资料,一篇需要千字篇幅的成稿,常常会在不知不觉间罗列出近乎成稿的文字体量。
不过,这些内容都是杂乱无章的,盯着看久了真的会头疼,而且会有更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一般这个时候,我会起身出去走一走,吃点东西或者去做点其他的杂事,让自己暂时从纷乱的状态中抽离出来。我觉得这个时候浪费的一点时间,属于“磨刀不误砍柴功”。等到心境稍微稳定一些,再坐回去重新面对那一堆“乱麻”。
跟换季整理衣物一样,想一想都是庞大的工程,但只开了头,动了手,才有机会理好它。“坐回去”第一步,我会将这堆“乱麻”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按照事理逻辑也好,按照情理逻辑也好,按照时间轴也好,按照直觉也好,反正总归是用一套自己说得通的逻辑将这堆“乱麻”先归置到彼此关联相近的位置上去。
这个动作看似无效,其实属于推敲,在这个过程中,经常有思路被启发、被点亮的灵光一现。常常因为认定了第一点是合适的,便会抛开已有的这堆“乱麻”,然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然,那样推倒重来的工作量过大,如果能够在现有的这堆“乱麻”中生根,修修剪剪能用的话,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等到文稿基本成形,心里就有底气多了。初初写完,再如何得意或者流畅,我觉得都不能直接就交稿,还需要将写好的内容在心里稍微再“定一定”。隔一晚再看是最好的安排,如果时间不允许的话,隔一餐或者隔一件什么其他事情,再回头重新审校修改一次,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很多情急之下的“闪失”,在急火攻心的状态中被你忽视了。
等到将这些“闪失”都修补完毕,回头再想当初白茫茫的一片时,便会觉得只要动手,只要出发在路上了,就没有完不成的稿,抵达不到了的远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