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之前,先开朵虚妄且热烈的花
文图 / 左叔 没读邓安庆的《望花》之前,单纯地看到这《望花》书名,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的故乡俚语“妄花”。 这里的“妄”字是“虚妄”的意思,乍一听有点佛家的禅意,但实际上是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实用主义”。所谓“妄花”,就是不会结出果 ...
文图 / 左叔 没读邓安庆的《望花》之前,单纯地看到这《望花》书名,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的故乡俚语“妄花”。 这里的“妄”字是“虚妄”的意思,乍一听有点佛家的禅意,但实际上是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实用主义”。所谓“妄花”,就是不会结出果 ...
文图 / 左叔 我勉强也算是厂矿大院子弟,小时候曾经在老电厂的宿舍住过一段时间。在那个资源有限的年代里,有蒸汽锅炉的电厂意味着24小时有热水供应。 在江淮颇寒的冬天,洗不要钱的热水澡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福利。我不知道外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我也不 ...
文图 / 左叔 每个创作者可能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吧。在我看来,孙频的“创作母题”似乎就是那灰扑扑的时代残影,那些自己曾经厌弃的,又始终无法再重新回到那里的过往。读过《天空之城》,再读《狮子的恩典》,如此的感受更为强烈且直接。 我喜欢这个小 ...
文图 / 左叔 在读于坚的《在东坡那边:苏轼记》之前,我其实是没有怀抱着读人物传记般期待的。我相信一个诗人的表达,一定不会像史学家做研究那样“一板一眼”,那些明确的、贴实的、具体的细节,会在诗歌的语汇中被重新审视、比拟、编织、流淌,成为一个 ...
文 / 左叔 蔡澜先生的这一本《活着,就要尽兴》大概是报章杂志专栏集辑而成的,内容洋洋洒洒、长短不拘,且千言万语、包罗万象,读完之后想要捡起一个头说点什么,也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 勉强算是写过月度专栏的人,也曾深切地体验过“开天窗”的焦虑 ...
[hermit auto="0" loop="0" unexpand="0" fullheight="0"]remote#:302[/hermit] 文 / 左叔 活在这个世间,难免不陷落“两难”境地,有些是情义之间,有些是事理逻辑,这个时 ...
文图 / 左叔 我是一个有“人生空耗焦虑”的人,总是期待着有限的人生长度中活出宽度、厚度和密度来。希望将来有一天濒死之际,人生慢镜头回放时能够多几帧让自己觉得值得的画面。所以,《余生好贵,请勿浪费》这个标题其实是切中我的要害的,尤其是处在我 ...
我大概是十年前养成了每天记工作日志的习惯,主要的原因是不想在职场中“背锅”。比如前几天就有一件事情,让我感慨随手“记一笔”还蛮重要的。 两年前,我因为借调到其他单位工作,就将某项工作要用的U盾移交给了其他人。最近,这项工作又要重启,所有人都 ...
文图 / 左叔 与现如今市面上某些“流行”的内容比起来,栗鹿这一本《所有罕见的鸟》要“严肃”许多,可是与我印象中那些“严肃文学”比起来,栗鹿这一本《所有罕见的鸟》又带着文明社会“影像史”开启之后的“轻盈”质感。 介于两者中间,又糅杂了很多“ ...
文图 / 左叔 其实不读后记,我也能从文字中感受到这是一个人在经历人生起落之后才能拥有的表述风格。这一类表述风格,在内敛之余也有自怨自艾的舔舐感,像受伤的小动物一样,出于本能在细数伤痕的过程之中,获得某种内心的平衡。 行走世间,人总归要信一 ...
文图 / 左叔 葛亮在《梨与枣》这本书中的某一篇(《可观一羽,同沽一味》)里,探讨了创作者面对小说和散文里的心态,提及了散文的“实与纯朴”。于是,集辑成册的这一本“读后感”,《梨与枣》与他此前诸多小说创作,应有本质上的不同。 差不多吧,每个 ...
文图 / 左叔 每隔一段时间,尤其是在连续读了几本虚构(纯文学)作品之后,我都想要读一两本纪实类作品来校正一下自己已经略有“偏航”的感知能力。虽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状态常常令人有脚不沾地不安全感。当然,纪实作品也未必全然是人间烟火。 ...
文图 / 左叔 说实话,后半程几乎是克制了所有想要弃读的念头和借口,翻到最后一页的。 这本书的文本表达与我的阅读能力的匹配度,还是有落差的,这种落差是硬着头皮也走不去的那种。以至于,我会冒出懊悔的念头。 忠于自己最为真实的感受,我必需得承认 ...
文图 / 左叔 其实每年暑热之际,我的写作状态都不好,整个人是疲乏的。我理解的创作有三个重要的环节:感受、内化、表达。到了暑热的时节,这三个环节就全然乱了套。 整个人是燥热的,尤其是内心是焦躁的,根本没有办法舒展开自己的感官,麻木地穿行于日 ...
文图 / 左叔 未读之前,料想这本《我与鲁迅》是一本“撕标签”的书。 和很多人一样,上次读鲁迅的大作还是学生时代。一篇又一篇,没完没了,背课文背到脑仁疼,大概是我们对鲁迅先生的共同的印象。虽然,后来我也劝人要多让孩子背背课文,尤其是那些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