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太空:放过孩子吧,谢谢!

李淼 / 给孩子讲太空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购买

文图 / 左叔

在今年高考的第二天,读完这本书。

昨天各地高考作文题出来的时候,微博豆瓣上好不热闹。我戏言,一年一度“高考过来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候到了,代表“考神”原谅他们吧,毕竟高中阶段的数理化一早就还给老师了,后面的科目基本上也就插不上嘴了。今早爬起来翻微博一看,新的科目果然鸦雀无声了。

举这个例子,只想说明一个道理,理工科跨界文史哲终究还是门槛低一些,而文史哲妄图染指理工科领域则是不可以逆的。

当初,我是冲着书名当中的“孩子”二字去读的这本《给孩子讲太空》,结果却发现我自己“膨胀”了。在天体、物理、力学等一堆不熟悉的概念中迷失掉自我之后,我再也不敢以“孩子”自居了。经历这一本书的阅读体验,更为可悲的事情是,我得承认在没有基础知识支撑的同时,我也失去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第一章和第二章,我读得很艰涩,一直在百度相关的知识点妄图理解个大概,结果是整本的笔记字迹也不曾全部弄明白。反倒是第三章,我勉强能读得懂一些,因为这位物理学家开始进入我相对熟悉一些的人文领域,讲一些形而上的东西。

似懂非懂之间,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自己结构和阅读经验构成,好像是建立在某种“虚无”之上,这种“虚无”从来都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存在的。我佩服在“务实”领域可以转身迈向“虚无”来解决内心平衡的人。这是一种能力,与智商和结构结构相关的能力,恰恰也是我所缺少的能力。

李淼教授在这书“给孩子(算了,还是放过孩子吧)讲太空”为主题的书里,引用了他的一首小诗(没办法,理工科的大神们跨起界宇宙都在颤抖),却没有注明标题,我大胆猜测给取了一个,应该是叫《两个词》更为恰当一些,因为诗的最句是“诗中的两个词,就是科学和艺术”。教授先生在努力地做两个领域的结合,并且效果还挺不错的呢。

李淼教授站在他人的“虚无”成果上另辟一些新的维度,将科学和艺术的成就缔造归因在创造性上,又从人类社会文化角度将人的创造性放在人的社会性的对立面上,似乎已经从科学实证的角度(对对对,可怕的老鼠实验)找到了明确的有“科学因子”的答案。而在人文领域,有些答案是含糊的,每个人都有自主的解释,是个任何打扮的小姑娘。

在最后一页上,他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写科普和写博客,最好的期望是读者能从我这里得到知识,最差也是一种有趣的交流。对我自己,其实是扩展知识范围的好机会。我甚至开始入侵文化领域,看一些文化书籍,写一点评论,甚至写点诗,这都是希望在完善自己的同时,为他人提供某种精神上的免费消遣。至于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就不是自己应该计较的事情了。

十个指头敲击键盘,表示同感。但是,教授先生在与编辑们讨论定书名的时候,能否不从为人父母者的消费行为习惯考虑,放过“孩子”们呢?